海曙区作为“中国竹笋之乡”,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连绵成海的竹林。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植被和高负氧离子含量,创造适宜毛竹生长及繁衍的自然环境。其中,海曙区横街镇拥有5.4万亩的竹海,森林覆盖率达72.85%,年产毛竹160万根,毛笋5000吨,为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作物资源。
看着漫山遍野的竹林,如何让这些竹子资源以产业化的方式赢得发展,推动地方经济?日前,记者走进竹林深处,探寻竹海中蕴藏的经济“密码”。
匠心制造?拓传统竹艺新思路?
“这是我们公司最新设计的竹席垫,在突出新工艺带来舒适感的同时,融入了横街镇传统竹编的花纹设计。”近日,在横街镇的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竹席陈列馆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公司的新产品做网上直播销售。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向敏向记者介绍道,该公司主营现代化竹席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去年单品销售量达10万套,商品总销售量达100万套。今年受疫情影响以来,该公司主推线上直播销售,让客户不用亲临现场也能感受竹席产品的“魅力”。该公司直播的内容连接淘宝、天猫等网店平台,3月份直播销售963单,平均每天35单。4月份至9日完成519单,每天57单。增长58%。后面随着气温的升高和能力的提升会迎来更高的增幅。
来到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有序地进行着切片、纺线、编制、后整、裁切、缝制、打包等流程。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了机械化、标准化的新工艺生产。新工艺集合了传统竹席和蔺草席的优点,又舍弃了它们缺点。“夏天躺在新工艺竹席上凉而不冰,柔软舒适。传统的竹席原材料就是竹丝编制,难免会有过硬以及舒适感不强的缺点。”陈向敏说,新工艺在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创新。原材料上,新工艺选择了把本地的竹子和加拿大进口的松针树实木打碎成浆,用类似于“造纸工艺”的手法做成片状,然后切片、纺线。
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新工艺竹席的基础上,也不忘继承“老席匠”的初心和手艺。住在横街镇云洲村的翁世国师傅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一直是“老席匠”的代表人物。在新工艺的制作上,陈向敏也会邀请翁老进行参观,在花纹文案上翁老也负责技术指导。“和横街竹编手艺人的合作,在现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传统竹编元素,这也是让竹编技艺‘活’下去的一种方式。”?陈向敏说。
在宁波华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陈列间,记者还看到了不少精美精美的竹编艺术品,陈向敏介绍,这些都是从民间的竹编手艺人手上收购而来,在一次无意之中,自己发现竹编艺术品能够很好地与茶席文化、“禅”文化融合,所以试着在公司三楼打造了“样板”,借此向装饰设计公司推广,配合不少特殊民宿装修。另外,陈向敏也在积极拓展竹材料的应用,例如可以用于家具制作,变成装饰材料。
丰富渠道?寻竹笋外销新路径
“没笋保鲜了,大雷街上的笋也卖完了!”4月2日,宁波大竹海农业开发公司的负责人汪宏良乐呵呵地发布了一条朋友圈。
今年的‘黄泥拱’上市遇上了疫情,导致不少横街镇大雷村竹农辛劳挖来的毛笋滞销。为了带动销售,一方面横街镇通过引进直播团队线上直播、销售、宣传;另一方面区气象局联合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甬派等单位走进横街,开展直播,助力春笋产销。
区气象局预报员通过直播镜头回顾今年3月以来天气气候概况,指出天气形势十分有利于出产优质春笋,让公众对今年春笋品质更加放心,促进春笋销量提高;根据日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给出春笋出笋期适宜气象指标,为笋农科学种植、规避低温冻害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给出4月天气变化趋势,为笋农合理安排春笋采挖提供气象支撑,并详细询问他们对后期气象服务的需求。在节目中,区供销社负责人和景区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景区基本情况和大雷村春笋“嫩、脆、松、甜、鲜”口感与当地土壤的关系;横街镇农办专家向主播介绍春笋挖掘技巧,并现场向公众展示挖笋过程。
除了竹笋直销,将新鲜的笋制作成美食再销售也是保存竹笋鲜味,拓宽销售的一种方式。
作为当地的农业领军人物,汪宏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头收购大雷村民滞销的毛笋。“我是土生土长的大雷村人,父亲就是竹农出身,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大雷街边,为卖不出的毛笋发愁的情景。”所以,从四月开始,汪宏良每天早上8点都会去大雷街收购滞销毛笋。对于收购而来的毛笋,主要用于制作“保鲜笋”。
在竹海农庄的工作台上,几位大雷村的阿姨熟练地将收购的毛笋剥壳清洗,再用刀切下笋尖,剩下的笋体切成笋块,装入玻璃罐中,灌入山泉水,盖上盖子密封,一罐“保鲜笋”就完成了。而切下的笋尖也是“好东西”,可以晒成笋干进行销售,可以做成农家菜“烤笋尖”供应竹海农庄的农家乐。
据汪宏良介绍,根据去年的试验,“保鲜笋”的保鲜工艺是在结合传统大雷村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而成,毛笋的品质可保鲜一年。将制作完成的“保鲜笋”存入冷库,等过五月再进行销售,可以弥补毛笋爱好者过了笋季吃不到毛笋的遗憾。另外,“保鲜笋”还打破了鲜笋的运输周期内的范围限制,普通的毛笋从大雷村出发配送,可以送至江浙沪地区,满足外地食客的需求。
林下经济?谋竹林产出新未来
大雷村虽有这丰富的竹林资源,但因为村里的老龄化的加快,上山挖笋、伐竹的竹农越来越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了出来。“山上过多的笋不挖,老竹子不砍掉会导致整片竹林为争夺土壤养分而坏死。”汪宏良说,对于老一辈的竹农来说,“有笋要挖,老竹要伐”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因为本地劳动力有限,行动不便的竹农们就会雇佣外来劳动力,砍下三年以上的老竹子下山卖掉,但除去人工费,到竹农手中只能获利几分钱。
“为了不让年迈的父辈竹农负重上山,我正在尝试用林下经济代替单纯销售毛竹的传统模式。”去年4月,汪宏良在区林技站工作人员的推荐之下,尝试种植了竹荪。经过开沟、铺料、种菌种、覆土以及4个月的培育后,竹荪在清晨的竹林中破土而出。
据区林技站工作人员介绍,竹林的枯枝败叶,含有大量的腐殖质,为竹荪菌丝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而良好的营养源;郁闭度高的竹林也为竹荪避光的习性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限制毛竹过分生长,间接帮竹林起到“排育”作用。
竹荪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菌,在每年的6月至9月份才有收获,味道带着些许甘甜,在农家乐的餐桌上更有烧、炒、焖、扒、酿、火锅、炖汤等烹饪方式,其中煲汤香气馥郁,汤鲜味美,深受不少食客喜爱。因为竹荪的特性,温度太高会“化水”,所以最佳的采摘时间在早上6点到9点期间,农户只需提着两个篮子上山采摘即可。完成采摘后,为了保证往城区销售,还需用烘干的方式将竹荪脱水加工成干货,延长它的保质期。
“像竹荪等林下经济作物的成功种植,在有销路前提下,父辈竹农无需再依靠伐竹卖竹生存,提着篮子上山采摘林下经济作物获利更客观。”在尝到“甜头”后,汪宏良在今年扩大了试种规模,在竹林中又试种了12亩竹荪,同时为了后续能够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汪宏良在区林技站工作人员的推荐下,种植了黑皮鸡枞、重楼、白芨、黄精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林下经济作物中,不乏有像重楼这种中药材作物,虽然需要将近5年左右的收益期才能收获,但比经营单项旅游业更保险。
为了帮助家乡行动不便的竹农,汪宏良还主动租赁了他们百余亩的竹林,用这些林地来种植林下经济。“如果今年的试种规模取得不错的成绩,下一步我也会向当地竹农推广,同时浙东大竹海农庄也会负责收购和销售。”
■本版图文:张昊桦?徐璐琼?沙存龙?俞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