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龚牡丹
扶贫,旨在激活扶贫对象内生动力,促进扶贫对象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是根本所在。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海曙区脱贫攻坚步伐始终没有停歇。
做“精准”文章,下“绣花”功夫。今年以来,海曙区更加精准聚焦对口帮扶地区在“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痛点,深度挖掘区域优势,以己所能、对接所需,突出在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社会帮扶、人才支援等重点领域,书写出精准扶贫的海曙实践。
精准消费扶贫带火优质山货
“贞丰‘四月李’,新鲜的水果免费品尝!”“新疆灰枣只要15元一袋!”6月6日上午,2020年海曙区“鼓楼沿”扶贫市集在鼓楼步行街鼓楼里巷正式开市,来自贵州贞丰、新疆库车等对口扶贫地区的各色特产现场叫卖,场面火热,闻讯赶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
现场,扶贫市集汇聚了贵州省黔西南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新疆库车市、西藏比如县以及丽水庆元县等地的优质农特产品,由26家经销企业参展,实行全年64天节假日消费扶贫模式。记者了解到,来自贞丰的“四月李”味道鲜美、价格实惠,成为了当天的“网红”产品,开市不到1个小时,库存就所剩无几了。
“受地理环境限制、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影响,一方优质农产品找不到买家,另一方寻不到优质货源。我们搭起扶贫市集,就是要实现社会爱心消费与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的精准对接。”海曙区经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大篷车”消费扶贫进社区活动也正式启动,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特产品将走进47个城市社区,以展示市、区多年帮扶成果,将更多优质的农特产品带进社区,送到居民面前,消费助力精准扶贫。
现场还同步揭牌了市支援合作局和海曙区共同设立的宁波市消费扶贫馆(海曙馆),该馆将通过展示对口地区的农特产品,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助力帮扶工作常态化开展。“扶贫馆不仅能够为帮扶地区的特色产品打开销路,还能通过这一载体和窗口,让市民更加了解帮扶地区的特色,扎实推进扶贫工作。”该负责人表示。
“1996年至今,从万人助学、到图书传递、温暖午餐,海曙的扶贫主题和方式在变,但吸引市民踊跃参与、大力支持的初心从未改变。”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海曙还将继续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对接,挖掘更多优质的农特产品,聚力更多爱心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精准消费扶贫中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大消费行动硬核政策护航
“好政策兜底,让我们都有了底气。”6月6日,来自贞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方华峰告诉记者。脱贫攻坚能否高质量完成,政策扶持是关键,随着近年来我区好政策的不断“加码”,对口地区稳定脱贫更有信心。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良好政策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海曙区经合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区重点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义龙新区,山海协作丽水市庆元县,新疆库车市,通过推进实施十大消费扶贫行动,以购买消费对口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据了解,通过“五进”对接促销,我区组织开展对口地区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鼓励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食堂(餐厅)与对口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农超”对接促销,广泛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活动,在区域性商业广场、街区等经营场所,开设对口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献爱心;“线上”对接促销,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对口地区农特产品,鼓励区内电商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或搭载大型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卖店、扶贫产品体验店和帮扶频道销售对口地区农特产品;专卖直营促销,引导帮助经销企业到商贸集聚区、景区、饭店宾馆、加油站、社区等设立农特产品专卖店、直营店、销售专柜,集中推介、销售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基地对接促销,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等在对口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到对口帮扶贫困地区,认领贫困群众土地等“种养加”项目,实现社会爱心消费与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精准对接。
同时,通过旅游对接促销,动员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对口地区编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鼓励旅游企业为其提供旅游线路设计等指导;节庆展会促销,利用市区两级展会资源,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展示销售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口结对助销,帮助结对地区加快完善流通基础设施、供应链服务和生产基地建设,帮助提升农特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积极购买消费结对方的产品和服务;劳务就业帮销,建立完善对口地区劳务精准对接机制,加强岗位信息对接,创新招聘方式,积极购买对口地区劳务,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力开发爱心岗位,帮助对口地区劳动力就业增收,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兴业,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主题宣传推销,多方位推介贫困地区精品旅游线路,集中推介一批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
扶贫成效初显稳稳托起幸福
去年以来,海曙区共引导结对地区开展扶贫企业量10个,企业投资带动贫困人口脱贫5933人;帮助对口地区贫困人口在当地就近就业数2143人;向西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54人;完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70次,其中创业成功52人……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是脱贫攻坚“海曙速度”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区全力以赴保障政策落实的生动写照。那么,这一成效又是如何从纸上走进现实?
去年,在海曙区的大力支持下,贞丰诞生了首个专业化的茶叶贸易与服务平台——贞丰茶叶交易市场,农户告别了过去“马路摊”“村落小集市”的销售模式,变零散出售为集中销售,不仅吸引了众多茶商前来采购,提高了流通效率,也促使今年春茶的收购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旺盛的市场需求还带动了当地200户加工作坊标准化生产,约2000户(其中400户为贫困户)茶农开始标准化种植。
同时,经海曙区牵线搭桥,招引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50余位专业茶商举办首届春茶开市节,集中交易,就制作技术交流辅导,春茶交易量达30万斤,平均价格每斤提高20元,有效解决贞丰茶农自产自销多、价格压得底、缺乏集散性等市场能力“弱”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对口地区群众种茶增收的积极性。仅去年,就实现贞丰茶叶在浙江省销售3000余万元。
曙技入贞。为提高贞丰茶叶种植水平,海曙区还选派1名茶学博士前往贞丰县挂职,开展茶叶种养管理教学,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对当地茶农进行技术培训。“希望把我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把海曙的先进经验带到贞丰,利用茶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贞丰的精准扶贫出一份力。”茶学博士吴颖表示。挂职期满后,吴颖又多次赴贞丰实地指导并提供远程茶叶种植咨询服务,持续为当地茶农答疑解惑,提高当地管护茶叶技术水平。不仅如此,我区还邀请宁波农科院、贵州大学茶叶专家对当地茶叶种植面积、品种规划分析,组织农户田间地头实地观摩,手把手培训种植,开展茶叶管护制作培训班10余期,培训茶农450余名。
以茶为媒,精准帮扶,贞丰产业链优势逐渐凸显。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年茶叶销售8500.68万元,带动130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达8000元。
除此之外,今年,海曙区还为贞丰县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发放招商引资及劳务协作补助资金77.19万元,涉及3家招商引资企业和2家劳务协作企业,有效帮助当地“两业”发展,推动当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提高对口帮扶精准性。
作为受益企业之一,贵州志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得到宁波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实施残疾人扶贫工厂项目建设,实现就业安置近60人,今年再次获得劳务补助资金。“在得到海曙区东西部协作的补助资金之后,对我们新员工的培训工作起到了不少的帮助。同时我们还会利用这笔资金,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贵州志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盛表示,资金的扶持将有效推动企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服务工作,促进劳动力稳岗就业。
新闻链接
“画说”扶贫直播带货
来看这些青年干部的扶贫妙招
“五一”小长假期间,湖南省东安县鹿马桥镇简家岭村的精准扶贫文化展览室热闹了起来。
“我们举办了10多次进村采风写生活动,规模最大一次有50多人参加,不同的艺术爱好者用自己的专长,把简家岭村的变化和美景通过拍照或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推介出去。”简家岭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唐涛华说。
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东安县,以山地、丘陵为主。简家岭村位置偏远,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830余人,大部分为瑶族居民。山多、田少、交通落后,简家岭村一度处于贫困之中。2018年3月,38岁的唐涛华被选派到简家岭村扶贫,擅长美术和书法的他被这里吸引住了。
两年多来,唐涛华用手中的画笔,创作了近百幅扶贫小画,瑶乡特色、瑶民生活、乡村美景以及扶贫路上的所见所闻等,都成了他的创作题材。“画说扶贫”的新方式让简家岭村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书画、摄影、文学爱好者等慕名而来,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简家岭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种植猕猴桃和中药材,发展养牛、养猪、养蜂等产业,改善基础设施。2018年,简家岭村脱贫出列。
在唐涛华、杨坤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年轻人发挥专长、踏实苦干。“脱贫攻坚工作是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沃土,要真正扎根农村、深入群众,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唐涛华说。
(原载于新华网客户端,选文有删节)
记者手记
产品为媒消费搭桥
扶贫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当前,消费扶贫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归根结底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应该看到,有的贫困地区并不缺少资源禀赋,一些“土特品牌”和“驰名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蕴含宝贵的文化属性。然而,或是苦于交通不便,或是囿于观念认识,这些“宝贝”往往运不出去,打不开销路。而通过培育市场、拓展销路,在帮助当地直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培育当地群众的市场意识和发展思维,让脱贫的机会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从自种自收到规模经营、致富增收,这既是由“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群众动力的结果。
记者关注到,将偏远地区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前沿,互联网起着推广引流的作用。互联网既能打开贫困地区优质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能为千里之外的市民提供助力扶贫事业的机会。小到一餐饭,大到“承包”一垄田,这些定制化的消费方式让贫困地区的产品得到高效转化,进一步提高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这一领域的一些不良现象,克服市场本身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以及虚假营销等不良行为,用长期稳定、质量过关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