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博
通讯员 王文娜 褚苏服
这些天,对高山水站建设者徐华东来说,除了热还是热。
昨天上午,在骡子不能行走的山间小道上,徐华东和十几名水站建设者扛着一袋袋水泥艰难前行,汗流浃背。
他们要铺设8公里长的无缝钢管,把优质的水库水从海拔220米的周公宅水库输送到海拔580米的海曙区章水镇赤水村供水站。
挖坑、埋管、填埋、再铺平……长时间的山顶户外作业让他们的脖子、手臂变得黝黑。
中午时分,徐华东和工友匆忙吃了口饭,简单休息一下,便马上投入紧张的施工。“清水池已经完工,现在正抓紧建设管理房和设备房,争取9月底通水。”徐华东说,水站建好后将极大缓解近500户高山村民的用水需求,他们肩上责任重大。
蜿蜒的山路、清脆的啼声,这是赤水村农民饮水工程一景。烈日下,一派忙碌景象。山下,一辆辆农用三轮车来回运输,尽可能把物资送到车子能抵达的地方;山上,工人们忙着施工建设,挥汗如雨;途中,从山脚到山顶弯弯曲曲的山路,时常可见“骡帮”上上下下,拉砖头、运水泥,最忙的时候,三头骡子每天加起来要往返100多趟。
过去两年里,在我市农村,一座座这样的高山水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村民的生活中。这一切都与2018年出台的“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有关,根据计划,我市2020年要基本建成以城市大管网为主、乡镇局域网为辅、村级水站为补的供水格局,用三年时间让52.16万农村人口受益,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这些单村供水站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山路狭窄陡峭,现代运输装备难以送达,大型机械又无法使用。”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靠骡驮,建设者们想尽各种办法,因地制宜发明了“铁桶吊篮”,利用机器一头的动力装置,将建筑材料装入铁桶运上斜坡,解决了运输难题。
据介绍,以三年行动计划中位于四明山区最难啃的海曙区章水镇、龙观乡、横街镇为例,共需建设、改造、提升64座高山独立供水站,已经达标34座,其余30座将于今年9月底前建成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