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 程冰凌 通讯员 金丹宁)7年志愿服务、15年从兵、27年从警,上过战场、拿过真枪、杀过敌人……日前,当记者见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67岁退役军人丁炳荣时,他身穿红马甲,手拿钳子和垃圾袋,正参加社区组织的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退休后也要发挥余热,哪需要志愿服务我就去哪。”说这话时,丁炳荣精神奕奕。
时针拨回至1973年12月,还在田里割稻子的丁炳荣,收到入伍通知,开心得扔掉镰刀,兴奋地冲回家,告诉家人喜讯。这个20岁的男孩,对于军队、战场的印象,还停留在黑白电影《英雄儿女》那忽闪忽闪的银屏上。几天后,丁炳荣就带着憧憬和热忱,身着军装,胸戴大红花,坐上部队的绿皮卡车来到江苏省滨海县,守卫黄海。那年冬天特别冷,可新兵丁炳荣的心里是暖的。2年后,丁炳荣被派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守岛。这一守,就是4年。“每天巡逻、训练,循环往复。”丁炳荣回忆起那段时光,以为时间的指针就这样停止了,直到一声枪响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
1979年1月,中越关系紧张,一场支援边疆动员大会后,丁炳荣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作为党员,我又是班长,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一定冲锋在前。”丁炳荣做好了奔赴战场的准备,也写好了给家人的遗书。
背上行囊,经过3天3夜的辗转,丁炳荣来到了广西省中越边界安营扎寨。“每天都能听到枪炮声,在这之前从没想过居然离战场这么近。”丁炳荣清晰地记得,部队每天都要观看战争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舞士气。
2月15日凌晨4点,丁炳荣所在的预备队趁着天还未亮,带着武器装备来到“中越边界”滩伞,挖好“猫儿洞”,观察地形、摸清地势,做好战斗准备。2月16日,领好装备和粮食,预备队潜伏在“中越界河”北仑河边。“我们将子弹装满,时刻准备着。”丁炳荣说,
当晚还能看到河对面的越南兵悠哉地看着电影,对我们的存在毫不知情。
2月17日凌晨6点,接到发起总攻的命令——开战。晚上8点,攻上陡梅岭。“看着越南兵的物料,都是中国制造的大米和罐头,这更燃起我们的斗志。”2月18日,转移战场。2月19日,第2次战斗,切断越南的增援。3月1日,第3次战斗,攻打占领3号高地,我方15位战士牺牲,16名战士幸存。
3月4日下午5点,第5次战斗,丁炳荣带着临时组成的“尖刀班”,攻打1号高地,16名士兵分成3个战斗小组,深入敌方阵地。“副班长的双腿中了10多个弹片,我们与上级及其他分队失联。”攻打了敌人之后,丁炳荣冒着枪林弹雨,背着副班长,朝着祖国的方向前进。遇到陡坡时,他就先把装具送到前面,再返回来背副班长,这样往返奔波着。爬着爬着,丁炳荣的双手被磨得鲜血淋漓,副班长腿上的纱布也被磨破,溃烂的伤口露了出来,于是丁炳荣把裤子的布条扯下来,为他包扎。“爬也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危难面前,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路上遇到各种艰难困苦,丁炳荣没有想过放弃。途中,他还消灭了2个敌人。经过3天3夜的艰难跋涉,3月7日早上7点,丁炳荣终于在7号高地,与大部队汇合。“战友们,我们爬回来了!”见到战友的丁炳荣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地。副班长也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了6个月后又重新回到战场。
3月16日,战争胜利了,一起获得胜利的还有丁炳荣所在的连队。“我们这支连队获得了1个一等功,7个二等功,8个三等功,集体二等功,成为了‘英雄连队’。”当家中收到的是立功喜报,而不是遗书,丁炳荣的父母高兴、自豪,拿着喜报看了一遍又一遍。
15年时光一晃而过,1987年,丁炳荣退役,转业成了一名警察。2013年,27年的警察生涯宣告结束。小丁成了老丁,退休后,加入宁波市“关爱下一代”组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翻开军绿色记忆,听着进行曲的节拍,退役不褪色,丁炳荣在部队里沉淀的刚毅、坚韧、热心,都已融入身体,在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中,迸发出一道道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