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第124件寻亲委托:

[宁波日报]跨越70年 两代年轻人的志愿选择

    2020年10月20日 09:0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记者 黄合

  “小孙,我希望找我爸爸回来。”本月初,宁波“80后”青年志愿者孙嘉怿收到陌生人的微信加好友申请。

  这是她接受的第124件寻亲委托,委托人72岁的陈荷珍希望找到70年前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父亲。

  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1年,陈荷珍的父亲陈忠根20岁。得知抗美援朝需要有志青年参军,他瞒住父母,谎称自己外出学习,与同村几个小伙子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当时尚不满周岁的陈荷珍自然不知道,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和父亲相见。

  几个月后,爷爷陈阿良收到了部队寄来的信,还有一封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上面写着,陈忠根同志于1951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是志愿军某部高射机枪连战士,1951年9月12日光荣牺牲。

  “父亲是家里的独子,爷爷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姑姑又年幼,我们一家5口靠优抚金勉强度日,过得非常辛苦。我奶奶每天哭,有时候哭到半夜。”陈荷珍说,每年父亲的生辰农历四月二十,家人都会给他备好羹饭。

  “敌机不停地在上空盘旋,我看到你阿爸肚子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他强忍疼痛把肠子塞回去,最终还是伤重不治走了。”同去参军的邻村阿叔告诉陈荷珍。

  奶奶去世之前,从箱底掏出一个包了五六层的皮夹子,里面是藏了数十年的信件、参军和牺牲证明书。

  每一处褶皱都被小心地抚平,每一个破口都用透明胶一点一点补好——这些上世纪50年代的纸张虽然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那个时候穷,爸爸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和他相关的所有了。”陈荷珍用手轻轻摩挲着,眼神里满是依恋之情。

  二

  一张一家人再也无法团圆的全家福、一封沾染着鲜血的家书、一位因为儿子牺牲哭瞎了双眼的母亲、一个从没见过父亲的遗腹子……

  这些年,全国各地很多烈属找到孙嘉怿,希望通过她寻找自己的亲人——无法亲自去坟前祭拜,成了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遗憾。

  “陕西的烈属黄军平联系上我,把他在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拍摄的记录1万余名烈士姓名的视频资料发给我。我们为烈士寻亲的历程是这样开启的。”孙嘉怿说。

  2017年,孙嘉怿在微博上发出“我为烈士来寻亲”的倡议,将黄军平在朝鲜拍摄的视频资料逐帧定格、截图放大,按照籍贯整理成电子文档,方便全国各地的网友寻找线索。

  她所在的由200多名网友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里,有大学生负责录入信息,有程序员义务编程方便比对数据,有学识渊博的人提供军史材料……

  “这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可以为他们做的一点点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这群“90后”“00后”前后奔走,就是为了帮助埋骨他乡的烈士找到亲人。

  “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已发布和转发各类烈士信息2万多条,建立了近4万条信息的数据库,帮助603位客葬异乡的革命烈士找到亲属。

  三

  “志愿军第27军80师238团高机连”“1951年9月”“朝鲜东沙洞”……

  孙嘉怿对照着陈忠根烈士证明书上的关键词,仔细查阅军史,根据牺牲时间和部队番号,一点点顺藤摸瓜。根据经验,因为战况激烈,当时战士牺牲后一般就近安葬。

  她把相关信息发在微信群,经过团队小伙伴的共同努力,初步判断陈忠根烈士可能的安葬地是朝鲜昌道烈士陵园或者金城九峰里烈士陵园。

  10月14日,孙嘉怿拿着这些资料,来到陈荷珍家中。她把朝鲜地图不停放大,在可能的位置画了个圈。陈荷珍定定地看着,眼神里写满了期待。等到疫情过去,她希望能够去实地看看,带上家乡的泥土,撒在父亲的坟前。

  “阿姨您放心,我还会来看您,有什么新消息也会告诉您。每年我们都会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去朝鲜祭奠烈士,到时候陪您一块去。”孙嘉怿安慰老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的心愿,就是让英烈的精神代代传承。”孙嘉怿说。

  眼下,她正抓紧整理这些年帮助烈士寻亲的资料,做成课件,准备带到各所学校,让孩子们将烈士的故事代代相传。

  孙嘉怿的女儿从3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小小的她曾经问我,什么是烈士。我告诉她,那是中国的脊梁,撑起祖国这个大家。”孙嘉怿说。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姚苏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