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我国带来利用新技术“变轨”实现跨越,和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实现跃迁的重大机遇。科技力量俨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近年来,海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争投”行动,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综合创新实力不断增强,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支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创业主体发展壮大。
创新投入企业克难争上游
“我们‘创新研发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已到位,预计明年下半年可正式投入使用,为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添助力。”11月13日,宁波旷世智源工艺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该企业主打生产香薰蜡制产品,产品种类约有30余万种,产品遍销国际市场。
一支小蜡烛,何以“照亮”全球?创新为“烛芯”。尽管工艺蜡烛的行业规模相对较小、领域更为细分,但要做池塘里的“大鱼”,同样需要聚焦供给侧改革。自2005年开始,在国内蜡烛制造企业外销竞争日益白热化、仅靠外观创新已难以赢得市场的严峻形势下,“卡”在瓶颈期的旷世智源以创新研发作为“破茧重生”之新契机,迅速组建文化创新研发中心。一年后,旷世智源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下,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增强创新实力的重要保障,更是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同样在创新投入道路上“持续输出”的还有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制造业‘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以三生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便是其中翘楚。”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立足于动物高效繁殖管理领域,聚焦生物科技产品,为规模养殖提供先进的流程化管理,促进畜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7月,三生生物二期项目正式启动,将打造集研发、生产、仓储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中心;而由三生生物高级工程师、资深副总经理翁士乔参与完成的“良种牛羊卵子高效利用快繁关键技术”经初评,被推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我区企业为主或参与完成项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零”的突破。
此外,“单项冠军”企业宁波鸿腾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高端机电液元件与系统联合研发中心”,就高端呼梯智能控制系统和高端电机智能平衡系统等进行投入研发,助力企业全面智能化发展。预计5年之内,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贡献率均不会低于50%的增速。
数据显示,近3年来,海曙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连续2年跨越式增长,2018年、2019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均达30%以上,其中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26.32亿元,同比增长30.23%,占GDP比重2.25%。2018年、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幅超过0.5个百分点,提早一年实现翻番目标。
平台建设引领技术新发展
若想登高望远,当借助“巨人肩膀”;而要提升研发创新实力,更需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在此其中,平台建设必不可缺。
2018年以来,我区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大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和宁波阿里创新中心,形成“一中心四平台”高能发展格局。目前,研究院集聚人才456人,新建创新平台24个,孵化高科技企业21家,申请专利93项。
今年9月,在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上,由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带来的最新“黑科技”——基于动作捕捉系统的远程控制方案,一经亮相便捕获无数眼球:参观者只需右手戴上一副薄薄的黑色手套,并在手臂关节、手指等处同步佩戴上集成高精度姿态传感器装置,之后随意做出摇摆手臂、抓取物件等动作,一旁的一条机械手臂则将其一举一动一一“复制”。该方案中的动作捕捉系统集成高精度姿态传感器,模块集成高精度的陀螺仪、加速度计、地磁场传感器,采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和先进的动力学解算与卡尔曼动态滤波算法,可快速求解出模块当前的实时运动姿态。
事实上,这样的“黑科技”还有很多,部分更实现应用落地。由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宁波移动开发的5G无人船身能在特殊水域中完成快速实时监测、现场取证等任务。去年,由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李泽湘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治水“黑科技”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落地应用,助力海曙“五水共治”。而就在11月16日,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携手世界顶级创意公司IDEO、宁波头部企业及合作高校,以“智能厨电”“智能家居”“光学模组智能C端应用”为主题,通过选拔高校和企业学员,组织开展“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加速项目成果落地,探索宁波硬科技创新创业模式。
国际化平台同步搭建。自2016年底宁波与芬兰乌尔维拉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海曙作为具体承接落实区域,与芬方共同打造以科技创新、人才智力引进为带动的中外合作新路子,推动建立了中国·宁波·海曙—芬兰·萨塔昆塔·乌尔维拉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双方已对立华制药越橘生产加工等7个合作项目投入80万欧元,君禾泵业生产线改造等5个项目已经基本完成,众远新材料金属粉末应用研发、纤维实验室等2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引得“凤凰”来,更需栽强“梧桐木”。今年9月底,我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推进小组正式组建,区委书记、区长挂帅领衔担任双组长,进一步深化服务,为区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资源、人才等全方位保障。
引才聚才智慧动力促升级
人才,是驱动我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区提出《推进“科技争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以来,一方面通过政策引才、平台引才、渠道引才等多种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业创新;另一方面持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公共服务,加快“双创”人才集聚。
人才为本,政策先行。2018年,进入“科技争投”三年攻坚第一年,我区就出台《关于深化实施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百创汇海计划”的意见》,推出18条引才新政。三年来,我区不断更新人才政策,引育顶尖人才17人,特优人才33人,宁波市“3315系列计划”入选总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
引进人才,更要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作为人才、创新“栽树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具创造力的人才摇篮和科创热土。近年来,我区持续发力打造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引得顶级人才团队纷至沓来。
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落地建设过程中,我区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全力协调解决研究院建设发展中的难题。目前,研究院依托上海交大学科、人才优势,开展研究生培养,现已招收研究生60余人;孵化高科技企业3家,承担3个科技部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6篇,加速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再也不用天天来回跑近50公里,工作安心多了。”我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走访位于洞桥的新思创机电科技时,了解到其引进的专家王新龙家住北仑,每天上下班往返不便,立即为他申请了一套人才公寓,面对这样贴心的服务,王新龙感慨万分。据了解,为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真正“留得住”人才,近年来我区不断更新建设人才公寓,完善配套设施配备,实现“拎包”入住。同时,安排专人联系对接企业,全程帮助引进的人才办理户口迁转、社保接转、子女入学等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充分体现出我区引才、聚才、留才的诚意,获得了众多人才的一致好评。
多措并举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了人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海曙,为“科技争投”攻坚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动力,也给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 崔宁 姜鹏
-摄影 忻之承 沙燚杉 张昊桦
-通讯员 吴雨伦
数说海曙
-201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排名由全省第66位上升至第17位
“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居全省第3位
“技术创新”综合评价位次居全省第20位
-2018年、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增幅超过0.5个百分点,提早一年实现翻番目标
-三年来,我区引育顶尖人才17人,引育特优人才33人宁波市“3315系列计划”入选总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
-“一中心”:宁波阿里创新中心“四平台”: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
攻坚故事
5G无人船即将起航
这几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5G远程操控车辆研究团队成员包晓刚一上班,就打开电脑,就自己负责的“5G无人船”项目,与船体制造方相关人员沟通技术调整改进方案。“两次下水测试后,还有一些无信号、弱信号行驶问题需要攻克。”包晓刚说。
“5G无人船”研发始于去年9月,是创新实验室与区农业农村局的合作项目。这艘船外形酷似独木舟,船上装有电机、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主要应用于水库水质的测试、水面救援和监控、水底地形的测绘、水底探物等作业。
经过反复推敲磨合,今年6月,“5G无人船”在蔡江河实现首次下水测试。“当天测试发现,无人船的声呐系统进行水下作业时,其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实时传输数据量大,对网络稳定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对网络传输系统进行技术调整。”包晓刚回忆,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关,他们最终与中国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致通过了“搭建一个实验专用APN(网络接入点)通道”的方案,让声呐系统远程传输更稳定、快捷和安全。
第二次测试则在横街镇溪下水库进行。“当天测试时,我们在操作室能清晰地看到无人船摄像头传来的实时水面画面,各项水质数据也即时传来,但是偶尔会出现画面模糊情况。”包晓刚说,为此,他一方面记录信号不稳定的地点,报告给现场的中国移动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也暗暗寻思下一步如何制定无人船在弱信号和无信号下的行驶策略。“攻克这些问题,我们的‘5G无人船’有望在年底通过专家验收并投用。”包晓刚自信地说。
制造企业迈入智云端
“通过这套系统,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物流运转效率提升15%以上。”日前,记者从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甬智院”)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其研发的智云端系统已为宁波9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车间工程实施、设备上云服务、智能机床等智能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传统制造企业都渴望转型成为数字化工厂,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望而生怯,主要原因就是约80%以上的工厂设备都无法联网。”甬智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数字化工厂的第一步就是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要在充分利用工厂现有机器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数据采集、管理、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甬智院科研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及其团队开发出一套智云端工业设备与生产管理上云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大数据、透明化、可视化、扁平化”管理。“既可以预维护设备,又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实时反馈来提高生产效率,真正提质增效,从而实现传统工厂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该负责人表示。不过,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只是“智云端”服务的第一步。下一步,甬智院还将全面启动“万企设备联网计划”,计划在未来3年内累计实现超万家企业的设备联网和数字管理上云,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成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成型制造产业生态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