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兼顾传承创新 老字号焕新机

    2021年01月04日 13:2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穿过联丰路,进入新庄村,一座砌砖的古朴雅致的小楼安安静静坐落在街角处,“王升大博物馆”几个金色字样与深棕色的木门相得益彰。恰逢工作日,博物馆还是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四楼电梯旁边的小房间,就是王科路的工作室,作为博物馆馆长的他,一有空闲就会在这里潜心钻研老宁波传统美食的传承与发展。

  2005年,从新西兰留学回来的王科路并没有顺理成章回家继承家业,而是与三五好友一起自主创业,从上海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宁波开设了酒吧,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决定自己出来闯,就没要家里一分钱,没想到成功了。”王科路笑说。

  2010年,作为首批浙江百年老字号,王升大受邀参加“2010澳门·浙江周”展销会,有着留学经验和语言优势的王科路,“代父出征”责无旁贷。“头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展会,完全没经验,一心想着产品一定要带得多,还闹了笑话。”王科路回忆道,当时一起去参展的企业共用一个仓库,结果自家产品就占据了大半个仓库,光50斤装的大米就运去了不少,还有豆腐乳、年糕、油包、金团等总计30吨食品。“当时挺担心的,就怕卖不完,于是,就想了一招,第一天免费试吃!”

  令他意外的是,免费试吃效果很好,吸引了大批客流。几天下来,30吨米面食品被一抢而空,连展台上的样品都“未能幸免”。有人说那是正宗儿时味道,也有人说大陆的米面居然如此好吃。“最夸张的是,有客人连我们盛米用的米升子都想买走,觉得很新鲜。”提起米升子,王科路说,他家的米升子和别家不同,那上面王升大的“升”多一点,那是祖训:升大量足,童叟无欺,而且还要给客人翘角之惠。这场展销会令他很触动。不仅让他对传统食品的销路充满信心,也让他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路。

  “我们家最早是开米店的,对粮食满怀珍惜和敬畏之情。对一些农具、耕具视若珍宝,一代代传下来,有些‘老古董’年轻人估计都不认识了,一直想着找个地方摆出来,可以展示一下,让人们体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于是就萌生了建造博物馆的想法。”王科路说。

  想想容易,做起来难。凭着兴趣跨界的王科路很快意识到,建博物馆不是建房子,从风格打造到展厅布置,自己完全是一个行业“小白”。于是,他开始着手组建团队,请行业专家指导,亲自跑到全国各地的非遗博物馆学习经验做法。2013年8月,王升大博物馆正式亮相。在这里,人们能看到鼓风箱和打谷机,还能体验推石磨、拉石碾等农耕生活的乐趣,这里成为宁波城内唯一一家粮油文化传承基地。

  之后,王科路又策划了时令米食体验、五谷作画等系列主题活动,还在博物馆旁边开辟“藕香百草角”,让孩子们识百草、懂百药,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博物馆作为宁波市非遗示范基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一次次的活动,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自己收获许多。”王科路表示,面对自己的“折腾”,父亲王贤定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父亲,我们一起运营博物馆,难免有小分歧,但他十分包容我,经常鼓励和支持我。”

  如今,王升大博物馆不仅打响了知名度,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在传承中发展,王科路还计划将传统美食搬上网络,通过电子商务,向更多的人展示传统米食文化的魅力,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徐慧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