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1月15日下午,“榜样的力量”第五届海曙区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举行。现场正式公布10例海曙区道德模范、4例道德模范特别奖和9例道德模范提名奖名单,并表彰。
近年来,一批批传递社会正能量、播撒文明火种的好人好事涌现海曙。通过从各方面、各渠道、各角落充分挖掘、培育先进人物及事迹,并持续推进区级道德模范评选工作等方式,海曙积极引导市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不断增强“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社会风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道德支撑。自2012年以来,海曙已有省级道德模范2例,市级道德模范3例,区级道德模范43例;中国好人4例,浙江好人13例,宁波好人79例,海曙好人68例;最美浙江人3例,最美宁波人16例。
“道德模范在生活中是平凡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善行义举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盏道德明灯,树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评选、宣传、学习道德模范,就是要把榜样力量转化为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海曙的道德厚度、精神广度和文明高度。
百木成林
凡人善举层出不穷
回首2020年,一个个平凡的身影带着暖意辉光浮现眼前。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江厦派出所民警朱国治提前结束休假,主动请缨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后又主动承担城隍庙商业片区复工复产帮扶工作,高强度的连轴转,导致他突发脑梗被送医抢救,虽然闯过了“鬼门关”,却在病床上躺了大半年。其妻邱靖作为宁波达敏学校的老师,在学校、医院、家庭中扛起重担。
当朱国治忘我扑身抗疫前线时,来自海曙康复医院的“95后”男护士郑益欢则只身驱车赶赴武汉,在武昌医院连续奋战30多个日夜,为上百名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高桥镇高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小菲面对辖区11个小区、1.2万名居民,几乎把家安在了社区,带领社工和志愿者,用“苦干”加“巧干”解抗疫困境。
疫情之中,彰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而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同样温暖人心。
在山区,章水镇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根水,从上世纪80年代起,带头搞种植、养殖,开荒山、养獭兔,引育樱花和红枫新品种,发展高山民宿,孜孜不倦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杖锡卫生院主治医师沈姣叶,自1976年毕业分配至此,一次次放弃走出大山的工作机会,40多年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寻医问药,默默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
在城区,八旬“心愿老人”方大苗,20多年累计捐款50万元帮困扶贫,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汶川大地震、“菲特”台风的受灾群众,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海曙区户籍中心民警贾丽娟,扎根户籍办理窗口11年,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始终耐心细致地服务群众,保持“零差评”记录,2020年累计服务群众4689人次;新宁波人范培汉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与行凶歹徒搏斗,保护了群众生命安全,荣获2020年浙江省“见义勇为”奖;段塘司法所副主任科员张淑均,自2014年以来,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渐冻人症”而全身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的母亲。
于危难中共同搭救了落水者的“新宁波人”张龙和李荣华直言此次荣获道德模范给予了他们更大的人生动力。“以前总觉得道德模范离我们很遥远,但现在却离得很近,这次获奖,我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接纳了我。”张龙笑着说。
触手可及
文明力量掷地有声
在海曙,发扬“好人”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融合发展。我区通过搭平台、设机制、重宣传,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率先出台《海曙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海曙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倡导志愿服务理念。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海曙推进新时代文明新风的重要平台。2020年,海曙17个镇乡(街道)和90%以上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成投用。“培树社会文明新风,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示范,也需要政府主动作为来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我们开展了‘文明温暖乡村’行动,推出了‘曙色少年行’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项目,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方式,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传播党的科学理论,推进乡风、民风和家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去年6月启动的“文明温暖乡村”行动中,海曙聚焦“敬老助老”主题,开展了近300场志愿活动,累计吸引了411名志愿者献爱心,服务老人8700多人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阵地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月推出的“曙色少年行”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项目,制作全市首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手绘地图》,打造网络爱教平台,让青少年接受、感知、践行爱国主义,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
在疫情防控期间,海曙发布了“文明有礼·海曙15条”,把每月11日设为文明排队推进日,深入推进“一米曙光”文明排队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杜绝餐饮浪费、倡导公勺公筷、文明出行等系列文明劝导行动。从细微入手,反思日常生活“关键小节”,培育健康生活理念,促进文明新风尚养成。
此外,海曙还建立健全“尊重好人、关爱好人”的激励保障制度。2020年1月,区文明办、区慈善总会携手宁波市区信用联社,发起“曙有爱”好人基金,总额400万元,以留本捐息形式,每年定向捐助20万元,用于“海曙好人”的扶贫帮困、助医、助学及慈善公益事业。同时,区文明办与宁波市区信用联社还联合推出“海曙好人贷”信用贷款产品,向“海曙好人”授信5000万元,传承“助人即助己,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美德。
一呼百诺
文明新风弦歌不辍
去年9月27日,一支临时组建的“斑马线上的暖心接力队”让人们见证了海曙的温情。早高峰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拄着拐杖过马路,当40秒绿灯结束时,他才走了斑马线的三分之一。交警发现后,特意为他延长至97秒绿灯。其间,突然下起大雨,等候通行的女司机下车,为老人送上雨伞。3小时后,当老人再次颤颤巍巍出现在斑马线上时,巡逻民警立即上前搀扶,并再次通知交警指挥中心延长绿灯时间。集体协作的过程,便是文明温情落地的瞬间。
事实上,一呼百诺、集体联动已成文明海曙的新常态。爱在传递、善在播种、文明在传播。凡人善举已经从一个人影响到一群人,汇聚成全社会崇德向善、弘扬真善美的浓厚氛围,形成一种巨大的道德推动力和辐射效应,构筑着海曙的文明“高地”,让新时代海曙文明风景更加动人。
“在我看来,道德模范代表了一种信仰。当我们每一次走进烈士陵园时,我们就会想,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就是为了信仰;当我们国家从什么都没有到拥有‘两弹一星’等,从九八抗洪、5·12汶川大地震到齐心一致抗击疫情,每一次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总会有非常多的人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这就是信仰!”获得道德模范称号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孙嘉怿激动地说。
刚下颁奖舞台的郑益欢则兴奋地向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新年新打算:当今年春节过后疫情趋于稳定,他将发动身边的青年力量,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的志愿团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
在鼓楼街道,由街道社区、爱心企业和热心居民共同打造的“百岁粥坊”已伴随社区老人走过5年时光,每周一至周五,20余名热心志愿者坚持为社区高龄老人、环卫工人以及需要照顾的群体免费提供早餐,每天约有70人用餐,年均派粥1.68万余份,年均服务老人超过1.2万人次。同样与群众温情相伴多年的,还有章水镇的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队。自2010年组建以来,10年间,这支高山巡回医疗队在横街镇、龙观乡、章水镇等山区进村入户开展巡回服务,为高山群众尤其老年慢病患者解决看病配药难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山区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员工刘永明,带领北斗心灵生命关怀服务队,从2014年至今,看望、服务患者近5000人次,送走百名患者;“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孙嘉怿和省内外志愿者们,8年走过684座烈士陵园,收集了4万多条烈士信息,帮助603位烈士寻找到家人……他们,以文明的力量,照亮不为常人所关注的角落,温暖了一颗颗需要慰藉的心灵。
-全媒体记者 崔 宁
-通讯员 俞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