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196

海曙新闻网

探索社工队伍建设的“海曙模式”

让专职社工“扎根”社区

    2021年03月16日 16:5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①望春街道清风社区社工在公共服务中心为居民答疑解惑
②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成员维护小区环境
③白云街道联北社区社工开展“十分钟心理课”讲座
④区民政局组织头雁书记赴上海学习参观
⑤老社工带领新入职社工一起交流“我的社工之路”
⑥江厦街道新街社区社工参与志愿服务清理社区环境

  今年3月16日是第15个国际社工日。

  在海曙的街头巷尾,活跃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巡网格、访民情、解难题,用专业的服务、贴心的问候,努力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疫情防控中的日夜坚守,还是文明创建时的全力以赴,平凡普通的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担当作为,为这个城市传递着温暖力量。他们,就是海曙的社区工作者。

  目前,海曙有专职社区工作者近1000名,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持证率达76.6%,社区社会组织3600家,“兴村治社名师”和社区工作领军人才达16名,现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的社区工作者50余名。2020年以来,全区有1名社工被授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50名社区工作者入选浙江省城乡社区千名抗疫人物英雄谱和市、区两级“战疫先锋”榜。

  记者 裘保莉 忻之承

  通讯员 应航琪 亓悦 罗世静

  一线社工为何流失

  工作压力大、认知度不够、职业认同感不强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社区工作者带来不小的考验。他们化身守好社区小门的“守门员”,跑上跑下运送物资的“快递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的“宣传员”,在疫情这场“大考”面前,社区工作者用贴心、暖心、细心,筑起最可靠的战“疫”力量。

  在社工岗位上的压力不言而喻。同时,由于职业认同感等因素,近年来海曙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流失率相对较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从区民政局统计的社工流动情况来看,近三年中,我区2019年社工流失人数最少,新增社工148人,辞职社工27人;2018年流失人数最多,新增社工92人,辞职社工73人;2020年次之,新增社工98人,辞职社工69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工资待遇已不是影响社工流失的首要因素。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1月开始,海曙区已全面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社工的工资待遇较2018年有大幅提升,就拿一般社工来说,2019年的年均收入可达7.5万元,2020年为8.1万元,2018年仅为5.4万元,总体工资水平的提高是2019年社工流失人数较小的主要原因。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尽管2020年在2019年的基础上,工资水平仍有上涨,社工流失率却突然增大。对此,该负责人表示,根本原因还是2020年社区工作压力异常大导致的流失率上升,“去年格外忙碌,除往年常规工作外,还新增了疫情防控、文明创建、人口普查、社区换届等任务,因此社工的工作强度差不多是往年的两倍,‘5+2’‘白+黑’更是社区工作常态,所以社工流失也特别严重。”

  记者注意到,2020年还有12名新社工入职一周内辞职。对于这部分的辞职人员,该负责人解释道,主要是对社工这一职业的认知度不够,目前社会上普遍对社工的定义是,没钱但很闲的职业,适合作为“观望站”和“跳板”,一些年轻社工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和想法进入社区工作,“自以为轻松、体面的工作却困难重重,有事还会碰到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一旦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有了落差,很快便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工作压力大、认知度不够,社工职业的认同感不强也是导致社工流失率相对较高的一大因素。该负责人表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社工就是居委会大妈和给居民服务的人,社会地位不高。对居民来说,遇事就应该社区解决,不能解决就是社工不作为;对政府部门来说,基层交给社区限期解决,这也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因此社会和舆论环境不容易让社工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目前,我区有专职社区工作者945名,其中女性占比达80%,在社区一线干了12年的社工叶丽萍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社区的7名社工全是女性,平时社区搞活动,搭帐篷、搬东西,都要自己上手,特别是抗台防汛、疫情防控的时候,加班加点更是常事,有时深夜独自回家,其实心里挺害怕的。”叶丽萍告诉记者,“由于待遇低、压力大,很少有男生愿意来社区工作,而且不少年轻社工在社区积累经验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聚焦社工内心需求

  加工资待遇、强教育培训、增关爱奖励

  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既是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需要,又是夯实党执政基础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区始终把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摆在城乡社区治理的突出位置,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专业素养好、服务能力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队伍,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区民政局相关表示。

  我区开启社工队伍职业化建设已近20年,先后成立浙江首家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和首个区域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创新“公益创投”机制,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全区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案例超过2000个,其中100多个获全国和省、市奖项;拥有省、市级“社区工作领军人才”12名,工作一年以上的社工职业资格持证率达76%。

  以保障关爱激发队伍活力。2018年以来,我区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社区减负增能全面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对社区队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着重在社区减负、效能提升和人员配备、薪酬待遇、发展渠道上进行强化。在人员配备上,实行统一公开招录,镇(乡)街道归口管理、统筹使用,每250户配1名社工;在工资待遇上,全面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2020年全区一般社工、社区副职、社区正职的年均收入分别达到8.1万、10.0万、12.2万;在关爱激励上,定期评选年度优秀社工、“荣誉社工”等,2018年以来我区从社工中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13人,打开了社工的职业发展新渠道。

  有用武之地,方能尽展才华。我区于2013年引入“开放空间”会议技术,社区工作者按照“议事范围、参与对象、议事形式”三个“不受限”原则,组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协商解决社区问题,累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8500余条,协商解决老小区停车难、加装电梯等社区问题近8000个,参与的居民满意率95%以上。2019年,我区“开放空间”创建基层民主协商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入围奖。

  “社区工作者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特别是在发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协商共治中,有着特殊的使命和作用。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该负责人表示,在“开放空间”协商过程中,一方面,党组织通过社区工作者,把牢居民自治方向;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发挥关键作用,自身也得到历炼和提升。

  月湖街道平桥社区的90后社工马于鹤就获益于此。因为工作阅历浅、经验还不够,尽管马于鹤一开始在居民中人缘好,但威信不足,后来他参加区级、街道级的“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培训,一边学一边尝试主持偃月小区花园改建的“开放空间”会议,几次下来效果不错,居民对他也更加认可。“因为‘开放空间’,我跟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了,面对社区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马于鹤说。

  今年,区民政局还计划对专职社区工作者进行分层次能力建设,分为头雁书记、社区书记、社区后备力量、全体社区工作者、新入职社工等五个层次,结合各个层次社工实际情况,按需提供相应培训,全面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服务更智慧、治理更高效、社区更美好

  3月8日,月湖街道的13个“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正式运行。作为我区的深化改革项目之一,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的成立,将搭建居民商量小区公共事务、解决邻里“烦心事”的良好平台。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兼有“政区”与居民生活共同体的性质,既要协助解决居民事务,又要承接党委政府行政事务。如果社区政务居务得不到科学梳理和统分,势必加剧政居分化,导致社区工作者政务负担过重,而服务居民的精力更加不足;另一方面则加剧居民自治基础弱化,导致居民参与乏力,居民互助服务难以展开。作为社区治理的先行地,海曙同样面临政居关系不明晰、不顺畅带来的严峻挑战。

  “社区本是引导居民自治和自我服务的平台,但实际上很多社工做的事情非常繁和杂。既要处理职能部门的任务,又要服务群众各类需求。”从事社区工作10多年的鼓楼街道中山社区党委书记汪红英对此深有感触,“处理完这些事务,社工往往还要挤时间上门走访居民。”

  目前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大量存在,但实际每个中心的政务服务业务量并不多。据统计,一个2500户标准规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月办理政务量在100件左右,平均每工作日5件。事务量少但种类十分多样,社区承担的部门条线事务多达157条,涉及各类信息平台和系统50多个,这就导致社工工作时间安排碎片化,工作效率不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展居民自治工作。

  因此,全面开展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势不可挡。为实现改革目标,我区将重点推进四大举措:一是全面推广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计划每个街道建立1-3个、全区共建立约10个,实现政务服务职能上浮整合,社区政务居务的相对剥离;二是全面布点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建成150个左右,建成率达85%,实现社区治理重心进一步下沉到小区;三是构建“服务+治理”双功能的“邻e家”居民自治服务线上平台,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治理和服务效率;四是全面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部门工作进社区,促进工作安排科学化、合理化,尽可能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经过20年发展,海曙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形势有新挑战,我区将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科学推进社区政务居务的统合、分治与下沉,构建服务更智慧、治理更高效、社区更美好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为社区工作者减负增能

  一场疫情防控大考,凸显出社区防控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社区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者往往承担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任务重、事情多、待遇低,让很多社区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破解窘境从减负增能开始。“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上面一条线,下面一根针”……念着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却道出了社区杂事多、行政事务多的辛酸与无奈。一名社区工作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忙于案头工作,那么相应的,他走访居民的时间也少了。只有将社区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干实事、解难题。

  科学推进社区政务居务的统合、分治与下沉,促进政居互动协作,就是我区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整合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居民自治平台、建立证据信息共享平台等举措,厘清政务居务并相对分离,让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徐慧琳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