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畅续大治孙勇)为方便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及时打上新冠疫苗,宁波海曙区把流动接种车开进了高山村落。5月27日上午9点,章水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到临时接种场地,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村民们有序排队进行预检、登记、接种、留观,一个上午就有200位村民接受接种。据了解,这已经是章水镇卫生院第2次将新冠疫苗接种服务送到高山村。这个场景,正是海曙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生动故事。
作为中心城区的海曙,经历了一次华丽蝶变——2016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区从单一的城市中心城区拓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区,摆脱了空间掣肘,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脚步。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海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乡村特质发展、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按下了均衡发展“加速键”。
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沉”下去。2020年,海曙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80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79∶1。
美丽经济美美与共
4月,位于四明山、海拔800米的章水镇杖锡樱花园内,万亩樱花漫山遍野,如云似霞,仅清明小长假期间就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前往打卡,周边的民宿和农家乐也人气爆满。
溪水潺潺、廊桥蜿蜒,如今的章水镇李家坑村俨然一处世外桃源,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村民李功兴挑着刚刚采摘的时令蔬果,在廊桥上摆开了摊子,“以前不敢多种,现在是都不够卖”。这个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村,正引得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态提升,环境改善,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野趣资源转化成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落户在鄞江镇的“农创金陆”美丽乡村综合体项目,是宁波市“城郊十园”之一,通过串起中华水韭野生植物保护基地、林特科技示范基地、它山堰花果园示范基地和精品观赏鱼科普体验基地,有效助力该镇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图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共赢。
不远处的龙观乡,沿着一望无际的茶山一路向上,向阳舍、1975生态茶园、中坡山森林公园、观顶湖、五龙潭风景区等串点成线。“今年五一小长假时,房间早在1个月前就订满了。”民宿负责人杨晋良说。
不仅如此,宁波市首个光伏村、首个海绵村先后在这里建成,与远山近水交相辉映,形成全域“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丽乡居格局。2020年,龙观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7500余万元,同比增长4.2%。
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村民也收获了乡村“颜值”与“气质”提升的红利。2016年回龙峰村开办农家乐的陈忠国全家平均每年增收10余万元:“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全部上了餐桌,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美丽经济不仅仅只有旅游经济,还有站在风口上的数字经济。
随着站在田埂上的操作员用手指轻点手机屏幕,地里耕种机器霎时运转履带,徐徐前行,在地里留下一条规整的耕地线。这就是古林无人农场中的现代化耕作场景。
古林镇地处海曙西郊。作为农业农村部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华东地区唯一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落户于此,建设总面积超万亩。大数据、云计算加速了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数字密码”为海曙乡村发展按下快进键。站在风口,古林通过农旅结合模式,建成可旅游观光的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展示中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城乡融合,带来的是一二三产美美与共,推动区域共同富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智造小镇、智尚小镇等“现代二产”的新名词也现身海曙农村。
2017年年初,由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领衔的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落户洞桥镇,成为宁波智造“大脑”。
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院士、教授等高端科研类人才数十名,为宁波2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平台、生产现场管理系统软件、车间智能终端硬件、掌上云工厂大数据等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着海曙产业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到去年底,5家落户海曙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创新平台24个、孵化科技企业23家。
“硬件”“软件”城乡一体
2020年,海曙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4个、达标村41个,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任务,实现旧村改造新村建设36.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和提升66.2公里,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75.5公里。
共同富裕,不仅要求城乡“硬件”要富要美,而且“软件”亦要提档升级。海曙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强化公共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乡村特质发展和城乡高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力地推进城市各要素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进集士港镇岳童村,远望四明山翠色如黛,近看田野间绿意萌发。眼前出现的则是现代化的居家生活场景,村内不仅配置了村民健身步道、修建了宽敞的村道,而且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绕城高速横卧村前,甬金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新修的广泽路就在村口,多路公交车直达市区、镇区,周边还有地铁。
除了基础设施与城市接轨共享,村内图书室内的科普E站和宁波市科协联网,各类信息查询一目了然。
显而易见,与宁波中心城区毗邻的集士港镇直接享受到城市功能外溢的福利,如今集士港美丽城镇建设已见成效,作为我省书香强镇和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集士港不仅投资1.25亿元建成了高标准的镇文体中心,广德湖剧院还创新性与市级剧院结成联盟,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同时,海曙区行政服务分中心落户集士港,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海曙城乡居民共享便利的生活背后,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来自城市不断向农村流入的人、财、物等资源和要素。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不断下沉,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品质生活。
为了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帮助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海曙组建教育集团,创新成立“特级教师乡村工作室”,通过8位特级教师带动千名乡村教师发展,让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
海曙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开展全区养老工作培训,实现服务规范一体化,让农村老人养老向城市看齐。
整体“智治”共建共享
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海曙还以全时“常治”、文明“智治”为抓手,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向镇乡延伸。
“雅渡公园附近人行道有车辆违停。”日前,海曙区石碶街道综合信息指挥中心收到群众通过街道全域码上报的不文明现象照片,实时流转给街道城管中队。队员迅速行动,联系车主移走了车辆,前后仅用15分钟。
“菜市场没有异味,地面没有污水,我们买菜更安心了”“万达路上违法建筑拆了,还画上了赏心悦目的墙绘,道路一下子清爽美观了”……住在石碶的居民谈起身边的变化,不约而同地点赞。
“城乡接合部刷新市容‘颜值’,得益于数字赋能文明创建。我们每天通过视频AI系统处置文明创建各类问题百余件,让文明创建更智慧更精细更高效。”石碶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乡接合部的文明风貌,是城市文明水平的“试金石”。近来,海曙区着力探索全民参与的“全域码”、推进81890能级提升、升级智慧城管数字平台……海曙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构建快速发现、响应、处置问题的闭环机制,推动城乡接合部文明创建从“阶段性攻坚”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实现全时“常治”、文明“智治”。
无接触投放、自动称重、满溢报警、智能自助礼品兑换、垃圾分类志愿宣讲……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垃圾智慧分类工作室最近在段塘街道亮相。投放垃圾完毕后,AI系统会自动识别分析垃圾分类质量,并将分析结果显示在柜体电子显示屏上。如果未正确分类,就会提醒进行重新投放。智能化、数字化的应用,让社区垃圾分类质量明显提升,绿色环保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据悉,海曙区将持续坚持整体“智治”理念,推进共同富裕,高水平建成一批清可见底的内河湖泊、席地可坐和无烟蒂示范区域,高质量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和16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现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海曙正全力推进浙东文化思路和城西未来长廊两条精品路线以及中医药特色街区(一期)、东渡路高品质步行街区两个特色街区建设,着力打造“公园可休憩、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山水可漫享”的全域美丽大花园,使之成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最有品位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