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励彤 通讯员李晨)“在库车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当地对于特殊教育的需求,也感受到了当地青年教师的爱与情怀,接下来会继续保持联系,梳理库车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需求和提升空间,逐一给予帮助。”6月14日上午,在宁波市达敏学校的会议室里,两位刚刚从库车特殊教育学校支教回来的老师正和同事们展开研讨,探索进一步协助当地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去年10月,在浙江省教育厅的牵头下,六所浙江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与新疆阿克苏地区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组成特教联盟,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开展为期5的多样化教育协作帮扶,“解锁”更多特殊孩子崭新的人生路。
去年,宁波市达敏学校的两位骨干教师就远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送去优质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今年,宁波市达敏学校的援疆力量愈发强大,由浙江省特级教师陆雪萍、宁波市名师田芳、宁波市骨干教师乔军芳和宁波市中小学“百名优秀班主任”韩世萍四人共同前往,来自库车特殊教育学校的四位青年教师更是来到了海曙,学习学校多年探索的经验和成果。
记者了解到,早在出发前四位老师就开始对比两地教学情况,做好送教筹备。“在库车特殊教育学校,会说汉语的孩子少之又少,担心孩子们听不懂普通话教学,我们便提前准备了图片知识卡,以图片、肢体等形式,尽快打开孩子们的心扉。”田芳老师说。抵达库车后,四位老师以达敏学校为例,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讲座、示范课、研讨等方式,为学校的教学教研等提供新思路。“学校师资力量十分年轻,很有热情与干劲,缺乏的是教育经验和教学思路的构建,我能感受到青年教师的迷茫。”陆雪萍老师说。发现问题后,四位老师紧急调整原先筹备的方案,深入课堂一线,手把手地指导老师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为青年教师指明方向。
“在达敏学校,教室里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素材,而当地教室的墙面都是白花花的,老师们在无人启发的情况下,确实很难想到如何充分挖掘、创设教育资源。”陆雪萍老师坦言。于是支教老师们就将达敏学校多年班级文化环境的创建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在四位老师的引导下,学校两个主题样本班级的打造初具雏形。在库车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教室里,将建立以小胡杨为主题的班级环境,未来将根据设计打造普通话沟通角、玩具乐园、读书坊、队员风采角、才艺展示角等,为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赋予教育内涵。
远赴支教,不论是环境还是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为几位老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新疆的白天很长,晚上十点天还亮着,让人很难产生睡意,睡下几乎都是凌晨了,第二天一般六点就需要起床,再加上室内往往没有空调和风扇,说不疲惫是假的。”陆雪萍坦言,可每当步入教室,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跑进怀里抱住自己,就打心底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改变在这里真实发生。
2009年毕业于宁波中学新疆班的艾丽沙木·热合曼如今已经是库车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此次再次来到海曙,她依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只是这次前来,是为了家乡孩子们的教育。“今天已经是我抵达达敏学校的第二周,我们四位库车的青年老师都拥有一位‘宁波师傅’,一对一的指导模式让我收获颇丰。”艾丽沙木·热合曼表示,在达敏学校,她亲眼见证了“师傅”如何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孩子们的自主能动性,也让自己的思路从原本的“如何把课上完”转变为“如何让孩子学会”。“新疆的孩子们也爱运动,缺乏的是运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宁波,我实地了解了达敏学校关于特奥课程的筹备、分组、设施设置,学校每个月都有一场小型运动会,这都是我可以学习并带回新疆的宝贵经验。”来自库车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张晓阳说。
“新疆的白天比较热,汗水浸湿衣服是常有的事,而孩子们身上却总是那件校服,玩具、教具、体育设施等也比较缺乏。”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陈岱表示,除了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外,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献出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