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海曙各地正处于夏粮收割收储、晚稻插秧种植阶段。今年,海曙充分利用耕地“两非”整治后的地块,实现早稻播种面积2.08万亩,较去年同期的1.41万亩增长47.52%。截至目前,海曙区早稻收割已全部完成,亩均产量470公斤。紧接早稻丰收势头,海曙晚稻栽插超9成,秧苗素质较好。
早稻丰产粮仓粮食富足
检验早稻品质是入仓收购前的重要一环。8月5日早上9时,古林镇粮库前,货车排起了长队,粮库化验员拿着仪器挨个验收。检验合格后,要等待入库过磅。种粮大户老许启动车辆,货车载着稻谷入库过磅,数值停留在2000多公斤,老许露出欣慰的笑容。据今年早稻收购价计算,预计2000多公斤早稻可收入6300余元。
随后,一粒粒稻谷从货车上抽送到输送带上,再由输送带缓缓地将其送入指定粮仓。古林镇粮库作为二级粮库,现有粮仓8座,库容量20000吨。据古林镇粮库相关负责人介绍,入库后粮仓会进行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等技术方式保障入仓粮食品质。据了解,今年,海曙的早稻加快成熟,迎来丰收丰产。据海曙区发改局统计,截至8月2日,海曙全区累计收购入库7500吨,入库质量等级均为三等以上,日均收购入库量高达500吨。
科学种地提高农业效率
今年的丰收一方面依靠“天时”,另一方面来源于海曙区数字大田的“地利”——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数字农业项目)的落成。
在这里的大田中,有不少的苗情灾情监测高清球机、小型气象站、四情监测站、虫情测报设备等数字化管理前端系统,这些系统将种植作业中的每一个动作转化为数字,反馈于海曙区数字农业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上,实现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控、农情调度监测等方面的种养信息化,便于农技专家提出专治方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除了种养信息化,海曙区数字农业项目包括农机可视化作业、系统智能化灌溉等功能,实现精准导航、高精度自动作业与实时信息采集,并实现按需供水、节水、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过程。
“今年海曙不少优质水稻都出自海曙区数字大田。”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另外,数字农业项目建成后,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30%,项目区综合效益每年增加约120万元;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15%,减少农药25%。
晚稻育秧栽插有序进行
早稻丰收,晚稻插秧随即跟上。这些天,在高桥镇的水田中,近20台耕地机、插秧机来回穿梭。今年,为了减轻人力支出提高效率,该镇岐阳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明亮投资80余万元购置农业机具,用于水稻生产,一天下来可栽插60亩左右。为了提高全区机器换人的成效,目前,海曙区农业农村局已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农户购机补贴。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稻。为给今秋粮食丰收打下基础,6月下旬开始,冯明亮等农户不仅忙于收割早稻,更将晚稻育秧提上日程。海曙区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成为了农户们的科技育秧好帮手。“从送种子进厂,到收到秧苗不过6天时间。”冯明亮收到育好的秧苗直夸好。收回秧苗,合作社农户将秧苗以最快速度放置水田中进行摆盘育苗。两周后,绿油油的秧苗成型,意味着插种的时机成熟。
“农户观念从最早的人工育秧向工厂机械化集中育秧转变,大大保障了水稻秧苗插种后的产量,为海曙今年全年粮食丰收奠基基础。”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经统计表示,今年海曙完成晚稻育秧2万盘,可插种连作晚稻6000余亩。(全媒体记者 张昊桦 通讯员 厉迪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