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智慧监测体系,实现水质“一网统管”
海曙区自动水站点位分布地图
海曙区积极配合市级规划,织密覆盖南新塘河全流域及重点支流的监测网,2023年以来,新建28个支流水质自动站,实现关键断面监测全覆盖。站点实时监测pH、溶解氧、氨氮、浊度等多项指标,数据直传平台,形成“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的监管格局。通过建立“智能监测—精准预警—技术溯源—快速处置”闭环机制,一旦出现数据异常,系统立即报警,区镇两级联合开展现场核查与采样分析,及时锁定污染来源并实施处置,有效提升响应速度与处置精度,推动河长履职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
二、创新碧水激励机制,明晰“生态责任田”为破解“上游排污、下游担责”的治理困境,海曙区创新实施“曙有碧水”水质绩效评估与上下游水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在完善“区—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基础上,科学增设跨镇(街道、园区)出口监测点位,由区级层面统一核准数据,作为水生态补偿与激励依据。该机制明确“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导向,将水质数据转化为具体激励与约束,有效激发各级河长协同治水积极性,推动流域治理从“单打独斗”向“联防联控”转变,实现责任清晰、鼓励争先、共治共享。
三、坚持水岸融合共治,打造生态宜居"样板河"
小型水厂建设施工过程
海曙区坚持水岸统筹、系统施治,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活水畅流、景观提升等综合举措,全面提升南新塘河水环境品质。点源治理方面,在南新塘河周边区块分批建设6套日处理能力100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解决十多家企业、菜场和学校污水出路问题,从源头削减入河污染;执法监管方面,开展常态化巡查与专项执法,加强对排口、管网及沿岸商户的检查,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行为,筑牢“污水不入河”防线;生态修复方面,在下游新建日供水2万吨的净化水厂,将河水净化至Ⅲ类标准后回补河道,配套推流增氧设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生态护岸、清淤疏浚和景观提升工程,同步改善水安全与岸线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
南新塘河巡河检查
四、治理成效显著,实现"三大转变"通过智慧监测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南新塘河治理实现三大转变:河长履职由“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责任体系从“属地模糊”转为“断面清晰”,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预警”。海曙区以智慧监测为抓手,助力河长制落地生根,推动南新塘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全省“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与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