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理想化了。”2003年,学校召开有专家、领导参加的论证会,结果刘佳芬碰了一鼻子灰。有人认为,“涉及的人太多,让大家都把资源让给你们用,这根本不现实。”
“这个事不可能改变,必须去争取。”现在刘佳芬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她评价自己时仅用一个字:“倔”。但正是因为“倔”,让刘佳芬做成了别人不敢想的事。
然而,过程是那么的艰难。老师带着学生出去,但是很快都哭丧着脸回来了。“到处都受到冷眼和讥笑。到小吃城去,老板们怕影响生意,嘴里骂着脏话,把学生往外赶;到超市,学生看到好吃的拿着就吃。”一位老师回忆说。
怎样才能让这些超市、医院等接纳我们?刘佳芬到处活动,忙了整整一个暑假还是一无所获。最后,她决定通过街道办帮忙,成立一个教育协作理事会,吸收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加入理事会,帮助智障学生融入社会。
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学校周边的酒店、超市、医院、农贸市场,慢慢地都成了孩子们学习和实践的基地。
现在,老师从模拟教学转向实地教学,学生可到五星级宾馆学做面包,到汽车保养公司学习洗车;到医院了解看病的程序……学校每周都会带学生到社会课堂学习。
刘佳芬介绍说,目前教育协作理事会已有近1000名理事,社区机构、企事业成员100家左右,学校至今已有200多个教学基地。“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只有26名教师,但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
创办智障学生职业班,实现全部就业
智障孩子有了生活自理能力,这让家长和老师很欣慰,但是刘佳芬还觉得不够。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许多智障学生毕业后,只能呆在家里,不仅带来负担,而且长时间闲着,孩子智力会不断退化。“培智学校光有爱远远不够,要让孩子们能够自食其力,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刘佳芬说。
2003年,刘佳芬进行大胆尝试,将轻度智障学生编成初级职业班,开设了家政、园林两个专业。由于没有师资,老师们只能自己学会后再来教学生;又请来社会上的专业人员面对面授课,没想到两年后,首届毕业生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
刚进校时,连简单的穿衣吃饭都不会的智障学生,从职业培训班毕业后,在保安、宾馆后勤等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据介绍,从首届职业班开始至今,中轻度智障、满18周岁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目前已有60多人实现就业,最高的月收入达3000多元。
学生们的变化,让刘佳芬的探索和努力有了回报。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探路者,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领跑者”。短短15年间,达敏学校已编写了44本特殊教育教材,其中三套24本教材还被浙江省定为省地方特殊教育教材。达敏学校也成为兄弟学校考察学习的热点。
2010年9月,刘佳芬应邀出席日本第四十八次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面对2000多位来自各国的特殊教育专家,她作了《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社区化的实践与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破例从20分钟被延长至50分钟,得到世界各地专家的好评。今年8月,刘佳芬将再次前往日本参加特殊教育国际交流会,向与会的各国特教人士分享她的经验。
日本的筑波大学园山繁树教授感慨地说:“想不到中国政府在特殊教育社区化领域做得这么好!”去年,园山繁树还专门来到宁波学习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汪海萍副教授说,在“融合教育”世界性的发展潮流中,让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实现社区融合的理念已为多数人接受。但真正去做的并不多,能够做到、做得好的就更少。
“达敏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受教者权益的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汪海萍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