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二:工业企业用地“退二进三” 闲置厂房发展服务业
后河巷里有座横跨四幢的红墙车间,夸张的色彩、新颖的造型抹去了车间之形的呆板,却多了一份狂野之态,引来一些商务宾馆、餐饮、休闲娱乐及商铺入驻,谁曾想这炙手可热的“商业地块”竟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停产歇业的宁波无线电一厂厂房。据了解,该地块的土地性质属工业用地,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空间,除少部分临街店铺租赁给小商贩经营外,大部分厂房处于闲置状态,且多年失修,外观形象较差。2010年5月,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公司根据市政府有关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政策,对该地块实施整体的转型升级改造,将业态转变为第三产业,小小的变化却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有效解决部分困难职工的就业问题。
2011年市政府下发文件,对“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在“三不变”的前提下,经审批,不但可利用城镇内工业厂房,也可利用仓储用房等其他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临时改变用途兴办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海曙区于当年就在老三区范围内率先尝试了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的试点推进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区内闲置低效工业厂房发展服务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目前,全区已批准后河巷19号、体育场路2号、鹏源广场、启运1号广场等6个“利用原厂房发展服务业”项目,新增商业使用土地面积58000余平方,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业态更加合理,周边环境大为改观。
招式三:发展总部经济 从“摊大饼”转向“建高塔”
柳汀街和长春路交叉口处的青少年宫西侧地块,近期机械声轰鸣,建设工地一片繁忙景象,这里就是我区今年第一家总部经济建设基地——维科集团总部大楼。据了解,维科集团将原下属企业拆迁改造,生产厂房外迁,利用原场地建设总部大楼,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先行企业。
随着未来市级行政中心东迁以及大量工业企业在城市化推进下拆迁外流,海曙区内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产业梯度转移、制造业基地外迁的趋势,我区的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而像维科集团公司、狮丹努集团公司一样在海曙孕育、发展、壮大的骨干企业,尽管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将部分制造环节转移至周边地区,但对海曙怀有深厚的感情,非常希望能将企业的管理、销售、研发、设计等高端留在海曙,实现根植性发展、回报性发展。为此,海曙区委、区政府针对辖区特点,将总部经济定为全区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
在全市上下十分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相关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完善的大背景下,海曙区把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十二五”时期全区五个重点专项规划,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海政办[2010]66号)及《海曙区“十二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各项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将进一步跟进和完善。市、区政策日益完善为促进我区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形成总部经济规模集聚效应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据了解,我区总部经济发展五年总体目标是: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内外资源利用并重,使全区总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总部经济贡献不断增强,总部经济功能不断提升,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力争到2015年,重点扶持和培育约30家总部企业,建设(认定挂牌)10幢总部经济楼宇,打造2个总部经济基地,全区总部经济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使海曙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总部经济示范区。
总部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土地,总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我区总部经济地块已经初步确定,青少年宫地块已成功出让,维科集团顺利夺标,地块已开工建设,该企业也成功入围我市百家重点优势总部企业名单。顺德华庭南侧一号地块已由狮丹努集团公司摘牌并开发建设总部大楼,蔡江河、电线电缆厂、中普等总部地块也在紧密招商,以期进一步打造优质总部经济,做强“留根引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