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老城隍庙的舌尖之趣

    2012年07月14日 10:3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朱惠民

  1956年饮食业似乎特别红火,广州、太原、天津、杭州等城市都搞了饮食展销会,宁波在城隍庙也举办了美食展,由市饮食服务公司承办,史称甬上饮食业的“城隍庙盛会”。这次盛会编印过一本《名菜目录》,从这本珍贵的资料看,当时献艺或指名定做的津菜、沪菜、徽菜、杭菜,加上本帮甬菜共有327种之多,其中甬菜占四分之一强。如甬菜中的鸡白鲞汤、弹涂片、蛤蜊黄鱼参、虾油卤炖黄鱼等可谓甬帮名肴。它连同宁波的十大名菜,皆是甬菜的精华。传承这些行将失传的名菜,以飨现代食客,应该说是当今宁波餐饮业在创新同时所要致力去做的。

  老字号的宁波小吃荟集在城隍庙是宁波一大特色。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所依赖的老味道,小吃乃围绕着寺庙成为市集。那时候,一进仪门,卖梨膏糖的比比皆是,花不了一角钱,舌尖上就有好几块。其他的甬式小吃更是应有尽有。名气大的如“大喉咙”和“小白眼”的牛肉面。其之所以有名,除却汤浓肉香之外,即是“大喉咙”特别响亮的吆喝和“小白眼”“瞄东切西”的刀工。那时的馄饨不合锅混汤煮。小镬子里,一只小镬盖漂在汤水上,紧紧压着浮起的馄饨,小镬盖一转二转,一碗清汤红馅白皮绿葱的馄饨便上来了。一个客人做一次,两个客人就做两次。

  上世纪五十年代,宁波传统十大名点如龙凤金团、酒酿圆子、猪油汤团、八宝饭、猪油馅燉、小笼包子、馄饨、烧卖、三鲜宴面,皆有供应。而郡庙出名的小吃即有大汤面结、酒酿圆子、百果羹、缸豆沙淡、猪油馅燉等等。这猪油馅燉,需燉熟后趁热吃,其色黑白相间,吃口软糯而韧,香甜满嘴。宁波汤团更是独树一帜。其煮法颇为讲究:将汤团放入沸水中,待汤团浮起水面,加少量冷水,让内馅煮熟,水再沸后即盛入碗内。甬城隍庙汤团,汤清、色白、浑圆而有光泽,入口油而不腻,香甜滑糯俱全。一句“猪油汤团烫嘴巴”的老话,道出了逛郡庙的舌尖之趣。价廉物美的尚有油豆腐细粉,五分钱就能吃到一大碗。更便宜的还有一分钱一块的“玫瑰豆腐”,以及一分钱可买十三颗的“沙喉咙沙炒豆”。你给“沙喉咙”几分钱,他就给抓几把,只多不少,但即便抓十把,也不会多给你十颗。

  宁波城隍庙小吃与上海小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肠血汤、双档(面结加油面筋)、鲜肉大包、素菜大包、馄饨皇和南翔小笼等都在上海城隍庙“落户”过。还有“老虎脚爪”,上海师傅在一团面上开了几刀,做成老虎脚爪模样,稍稍掰开,刷上饴糖水,在炉灶里烘得外脆里香,甜咪咪,香喷喷,焦脆脆。“老虎脚爪”亦属烧饼品类,它与宁波烧饼蟹壳黄、葱油酥饼,在郡庙里竞相斗艳。再有让人嘴谗心动的糖粥,摊主哼着“笃笃笃,卖糖粥”的市声,后来衍化为动听的歌谣,时时勾起儿时的记忆。而宁波汤团在上海则是老城隍庙小吃的头牌。

  上海媒体人沈嘉禄对城隍庙的美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假如没有小吃,城隍庙的欢乐气息将会减少许多,特别是在今天,经过岁月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数十种上海小吃已经构成了一种城市记忆。”此说若移之宁波城隍庙小吃,亦是完全相宜的。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