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金桂飘香话重九

———宁波重阳节旧俗

    2012年10月21日 23:1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重阳担”中的金团要印有“福”字

  重阳宁波市民登高地之一———天封塔

  甬城重阳戏曲汇演

  主讲人郑建军 文学学士,中学高级教师。宁波镇海区第六至九届政协委员,镇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员。

  红叶漫山,黄花匝地,金桂飘香,又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易经》中有“以阳爻为九”之说,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宁波重阳节的风俗独树一帜,与他乡迥异。宁波平原乡村有重阳裹粽子、吃重阳糕的习俗,“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这一天已婚女子须带礼品回娘家,探望双亲;四明山则掘山芋煨母鸡食之。《鄞县通志》载:“各家制角黍,亲戚互相馈遗,谓之挑重阳担。设酒馔以祀祖先,祀毕,家人欢聚享食。”

  重阳时节,新谷登场,宁波各县农家捣麻糍,祭“田公田婆”,后饮新酒,以庆丰收。士人佩茱萸、携美酒,结伴登高赋诗,吃重阳糕和牡丹糕,“糕”寓“步步登高”之意。民国杨积芳总纂的《余姚六仓志》卷一八《风俗·岁时》载:余姚“九月九日,不插茱萸,唯士大夫间有作登高之想者”。宁波重阳节还有吃粽子、送粽子的习惯。雍正《宁波府志》卷一六《风俗》记载:“重阳各家置酒,亦用角黍相馈遗。”

  重九登高

  宁波素有“重九登高”的风俗。《鄞县通志》记载:“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饮之。”燕赏:即宴赏。那么,过去宁波人重阳都登什么山呢?四明山人尽皆知,有二百八十余峰,周围八百余里,所谓“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山势磅礴,景色绮丽,但重阳节登高,还是不大有人会去,在步行时代,此山距离市区实在太远了。宁波人重阳节一般以就近登高应俗。

  伏龙山

  一些有重阳登高雅兴的市民,往往喜欢到城东北三十里的伏龙山,此山状如游龙,相传山上有晋代孟嘉“龙山落帽”的古迹。虽此山非彼山,重阳登此山,也算“应景谐俗”。于是重阳日,市民鞭丝帽影,络绎于道,登伏龙山,俯察田野秋景,倍感浓浓秋意。

  四台

  宁波的地理特点是高山较少,市区尤甚。天封塔曾是古代宁波市民重阳登高之地,只是能容纳重阳集中登高的空间太小。宁波市区内的“四台”也曾是重阳市民登高之地。清代鄞县周容《重九怀乡诗》:“遣愁日日醉新醅,漫举茱萸此日杯,重九只须乡园有,黄花穿向此中开,龙山寂寞桓温会,戏马荒凉宋武台,只见纷纭车骑客,毗庐阁迥应时来。”诗中“宋武台”在鄞县县城(今宁波城内),相传为宋武帝刘裕所建,与王安石“读书台”、宋代吴潜“自远台”、宋代曹咏“百花台”,并称宁波城内著名“四台”。世事沧桑,“四台”相继湮没于荒草之间,而仿制“宋武台”至民国时仍存宁波,供后人凭吊,以前每年重阳节有不少宁波人前往“宋武台”游憩览胜。

  三山

  在宁波拆城墙后,每届重阳来临,新建中山公园中的“三山”便成为一些市民象征性的登高之地。宁波《时事公报附刊·五味架》1928年10月25日刊登了署名“月湖花隐”的《甬江新竹枝词》:“天封古塔出尘寰,海曙楼高不易攀,重九莫愁人数众,公园新筑有三山。”当时,“三山”为宁波市民重阳就近登高提供了新去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源: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