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学发展
没有文化支撑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宁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科学发展写下了精彩的注脚
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困局,中国的经济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抉择———下一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宁波,迫切需要回答这个问题。
“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正由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迈进,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由宽裕型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新阶段。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宁波,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更趋旺盛,城市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之力。
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滞后的文化发展这对矛盾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未来的发展方向看,GDP必须提质增效。GDP要提质增效,其本质就是要提文化之质,增文化之效。
“宁波要以抓经济建设的气魄、决心和办法,把文化建设抓上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指出。
科学发展,在宁波有了全新的注解。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是经济发展根本的是要依靠文化的力量。宁波是资源小市,宁波的发展奇迹离不开积淀深厚的商帮文化务实创新精神的滋养,离不开海洋文化开放进取精神的推动;
二是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直接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引擎。短短几年间,宁波文化产业从单一的影视、文具业、工艺美术等,发展到逐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化推动经济,经济反哺文化。“十一五”期间宁波财政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文化民生建设,以“三江文化长廊”为核心,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关键词:繁荣发展
没有产业体系的文化,是竞争力不强的文化。宁波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与民间驱动结合,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插上了有力的双翼
16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39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3部作品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50余件作品获全国常设性文艺奖……宁波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收获如此丰硕的成果;
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甬剧《宁波大哥》,电视剧《天地粮人》、《北风那个吹》、《小姨多鹤》、《向东是大海》……宁波的“文化制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全国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
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十年的发展,让宁波前所未有地体会到软实力的坚硬。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宁波实现了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方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放宽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十年来,宁波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了一批产业业态新、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成立了文化产业促进会,编制发布了《宁波数字文化地图》,向公众提供免费检索。
政府的政策导向,点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激发了民营经济投身文化产业的热情。
短短几年间,宁波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局、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文化旅游、动漫游戏、包装装潢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至2011年底,宁波文化产业总产出546.5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95.4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88%。
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宁波传统文化产业档次不断提升。以广博、贝发、得力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2011年总销售额突破45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宁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具之都”。
动漫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目前,全市有动漫游戏企业30余家,2010年动漫产品产量达到13000分钟,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
没有文化创新的城市,是缺少活力的城市。宁波以文化民生机制创新破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创造力、生产力,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装上了文化引擎
文化体制改革吹皱一池春水。以改革为动力,宁波文化体制机制重新焕发生机。
宁波歌舞团创排的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2009年3月首演后,走遍大江南北,走进国家大剧院,走出国门,以其诗化的舞蹈、唯美的舞美,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有三条经验:一是体制改革激活了文化生产力;二是文艺创作合作模式的创新;三是从文化积淀中寻找灵感。
以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新的动力,以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新的源泉,这是宁波文化十年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宁波文化体制改革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宁波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截至2011年底,市、县两级15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整合,成功组建宁波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激发了文化生产的活力。
宁波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民生的持续推动力。宁波创新文化民生机制,在全国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政府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公共文体设施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益文艺演出尝试政府采购、公司运作。鄞州“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启动至今,共演出4140场次,惠及观众230万人次。
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巨大牵引力。政府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引导与民间驱动结合,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宁波在全国率先推行“国助民办”博物馆模式。全市民办博物馆已发展到30余家,总用地面积16.6万平方米,馆舍及藏品直接投资超过11.2亿元。鄞州区还被评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民办博物馆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满足了百姓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开拓了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资路径,已经成为宁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亮色。
回顾宁波文化建设十年,这样的创新无处不在———
思想宣传平台创新。“微型党课”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多次走上中宣部举办的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讲坛;
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引才格局;
文艺人才培养创新。培育形成15个文化创新团队、5个文艺家工作室,2人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8人入选全省“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甬军”源源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