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业内人士同时表示,由于是上映第一天,两部影片的实力尚未充分表现,后期仍存在变数,本周末是争夺票房的关键。
另外,《王的盛宴》忽而文艺忽而现代的台词遭到网友们的调侃和吐槽。例如,刘邦攻入秦王宫,生擒秦王子婴,子婴很文艺腔地喊道:“秦虽将亡,但一统天下的梦想不会变,希望你能继承秦的梦想……”;但刘邦和妻子吕雉的对话突然又十分现代,刘邦说“我在外面干的是大事,灭秦”、“我他妈喝高了”,秦岚扮演的吕后则回了句:“灭秦不耽误你找女人”;还有刘邦手下大臣找他商议要事,结果掀开帐篷发现他在和人幽会,放下帐帘只听见里面的刘邦来了句:“我一会就完!”这些都让网友们大呼不能适应。这些吐槽也可能影响《王的盛宴》后期的人气走势。
温故知丑以史为鉴
1942年旱灾席卷中原大地,受灾人群达3000万,300万人饿死,逃荒灾民颠沛流离。在一些人眼中,这只是书本上寥寥几句话,还有更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电影《一九四二》唤醒了当代人对70年前一场民族灾难的血脉相连之感。
有评论称,1942年灾荒不是河南这片土地的历史,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伤痛。然而,正如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书中所说,“历史从来是大而化之的,历史总是被筛选和被遗忘的”。
“我的家乡发生过一场导致300万人死亡的灾难,我并不知道!”20年前,河南籍作家刘震云初接触1942年灾荒题材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震惊,如今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艺术形式,他把这种震惊扩散到了全社会。
老家在河南省封丘县的潘艳艳,目前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她说自己很愧疚,发生在故乡的天灾人祸如此惊心动魄,作为亲历者的后代却一无所知。潘艳艳拼命给自己补了一堂缺失很久的历史课,除了对当年残酷灾荒的震撼和悲悯,她更多感受到的是普通人民的坚强和微弱但存在的人性的温暖光芒,并由此涌出深深的敬意。“我从来没这样迫切地想了解家族史,我的长辈是怎么走过这些岁月的,怎么有了今天的生活?”潘艳艳说,很庆幸出生于1933年的奶奶健在,她有一堆问题想寻求解答,尽管她也担心饱经风霜的奶奶会像《温故一九四二》中“姥娘”一样迷惘———“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
好像一夕之间,“一九四二”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电影尚未公映时,知名电影社区“豆瓣”上就已有上千条相关评论。灾荒见证人和记录者美国记者白修德、《大公报》记者张高峰,他们的作品在70年后频繁占据报章大幅版面,多家网站推出“《一九四二》专题”,《看历史》等杂志深度剖析,历史的冰山一角渐露。
温故一场70年前的灾难,更多的是要通过历史观照现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侯波从7月份就开始关注《一九四二》,在他看来,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是必要的。侯波说:“有人说是揭丑,但知道丑才知道什么是美,所谓以史为鉴,历史的意义就在这里。”
“灾难会让人反省。”59岁的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从小就听爷爷说起过1942年的大饥荒,“看伤疤是好事,让人温故而知新。最可怕的是盖住伤疤,自欺欺人。”
导演冯小刚谈起拍摄动机时也提到,希望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的民族性,这对未来的生活很重要。
潘艳艳就属于被触动的年轻人,她迫切想见奶奶一面,并和周围许多人一样开始反思,“一个人、一个民族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呢?”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