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风吹透,野地里的艾青泛出最鲜最嫩的绿色,眼下正是做青团的最好时候。“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这是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今,那一个个透着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团,虽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当初的祭祀点心,转变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之美食。小小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回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叠着各种怀旧情感的美味。
记者孙美星
古为祭祀用品
起源于唐代流传千余年
早在3月初头,离清明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宁波的一些超市的糕点货架前,青团就已亮相了。不少市民在购物篮里放上一盒尝鲜,当做茶余饭后的点心。青团,又叫艾团子,旧时也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
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清香爽口,是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
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宁波老字号“赵大有”的掌门人陈红云介绍说,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清代文学、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今为时令点心
馅料因人异个头更迷你
现在的宁波,青团仍是清明前后最受欢迎的点心之一,不过品尝的时间段越来越长。宁波百年老字号“赵大有”每年春节一过就开始张罗着准备做青团了。“清明前后是青团销售最旺的时候,高峰期我们一天要做7000多盒青团。”“赵大有”总经理陈红云说,做青团少不了要用艾青,过去“赵大有”是派员工到野地里挖,一株一株新鲜的艾青挖回来,摘掉黄叶子,洗干净,然后在开水里焯一下,注意不能让叶子变黄,然后烘干,磨成粉,就能做青团了。民间做青团是用杵臼把艾青捣烂,不过这样可能粉碎不均匀,做出的艾青吃起来会有颗粒感。
如今,随着青团大批量生产,“赵大有”早已不可能让员工去野地里挖艾青,而是采用批量种植的艾青为原料。“我们自己在江北和鄞州有艾草种植基地,还有的从慈溪采购温室大棚里生长的艾青,做成艾青粉。”
据了解,青团的制作从工艺上讲有两种做法,一为“生包”法,即将生的粉揉好包馅之后再蒸熟;一为“熟包”法,即将熟粉包馅再蒸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