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 29日 多云转晴 35-27℃;30日 多云 36-27℃;31日 多云转阵雨 34-27℃;8月1日 阵雨 33-27℃;2日 阵雨 31-27℃。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宁波日报]天封塔、城隍庙那些“老底子”的事 请咱们社区的老林来说说

    2013年07月11日 17:2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图为老林(中)讲述时的场景。 (单玉紫枫摄)

  本报记者单玉紫枫

  天封塔、城隍庙,都是咱宁波人“熟得不能再熟”的“老底子”。常爬天封塔,常逛城隍庙,可你听过定风珠吗?摸过八古碑吗?看过鸳鸯作、鸡笼顶还有侏儒柱吗?知道咱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仙?照壁上那20个大字又是啥意思?

  前天,海曙郡庙社区特地请来了社区居民、七旬老人林宇镇当导游,领着近50名社区老少,一起走访天封塔、城隍庙,亲近这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每个铆钉他能说出来历”

  老林今年71岁了,却是很多人眼中的“文保狂人”。30余年来,他醉心研究天封塔、城隍庙,为保护它们奔走呼吁,并写下大量研究文章,仅《话说郡庙》系列就近4万字。去年,他还被海曙文保所发展成了第一批民间文保员。

  “老林是我们社区的一宝啊!”郡庙社区的汤书记笑着说,城隍庙别称郡庙,社区便是以此命名的。“老林有一肚子的掌故,城隍庙里每个铆钉,老林都能说出个来历!”

  时值暑假,社区办起了暑期乐学游。因为两大建筑都在辖区,加上有个“现成的导游”,所以把主题定在了“赏地方文化,学文物保护”,旨在吸引青少年。谁知通知一发出去,不光孩子们,一群中老年人也积极响应,他们都说要来听听“家门口的故事”。

  “老宁波”有了新感觉

  第一站天封塔。老林带着近50名老老少少,浩浩荡荡直奔塔底。宁波老话里就有“天封塔十八格”。喻其巧夺天工。但老林一开口,就给了大伙一个“下马威”,“十八格其实是十八墙,口耳相传,闲话传着传着传偏了。”

  “现在这塔虽是1989年重建的,不过这边上也有真古董。”他指着塔刹说,这个原来是放在塔顶的。覆盆是元代遗物,至今还留有“天封塔上定风珠的传说”。

  走进城隍庙,老林先在商城大厅停住,他指着地板十二生肖浮雕图案,称这是寓意“圆圆满满、平平安安”。听罢,61岁的汪阿姨来了兴致,踏上浮雕,顺着生肖转起了圈。

  城隍庙上“瞒天过海”

  67岁的徐莉萍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但对城隍庙,她心里始终有个“未解之谜”———照壁、风火墙上写的那20个大字,到底是啥意思?

  “问得好!”林宇镇说,这些都是篆字,正面照壁上写的是“固国度民”,两边风火墙上的字分别是磐石常安、四时咸若、金汤永固、百渚不警。概括起来就是“平安宁波”!

  老林笑着说,这些生涩的古字,其实都是出自现代人的手笔!原来,1983年城隍庙大修,面对照壁上的楷书题字,专家们疑虑重重,既要保存历史遗存,又怕被扣上“宣扬封建迷信”的帽子,如何两全其美?最后,专家想了这个“瞒天过海”的办法,用生涩奥僻的古字来代替原先明白易懂的楷书,这样保留了题字原义,也规避了宣扬迷信的责难。

  “小宁波”咂出大味道

  9岁的小吴垚,戴着小草帽,像个小大人领着奶奶在前面走。奶奶58岁,前几天刚从余姚老家过来,“以前城隍庙也来过几次,这次不一样,是小吴垚带着我在听故事。”

  走上戏台,61岁的林德龙显得很兴奋。“我小时候经常来玩的,2分钱上来1次!”他东摸摸,西看看,对着大家“指点江山”:原来这上面是天文台,这边有月亮模型,“可惜啊,现在成了杂物间,就这上面漂亮的‘鸡笼顶’还没变。”他说的“鸡笼顶”其实是戏台的穹顶,分为24层,组成20道螺旋线盘旋而上,因为形似农民的篾制鸡笼,所以又称“鸡笼顶”。

  15岁的孙子林家玮看上去有些腼腆,“我也是第一次上来,顺便跟爷爷回忆一下童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果戈里曾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在老林心里,天封塔、城隍庙其实从未停止过诉说。

本文来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