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 29日 多云转晴 35-27℃;30日 多云 36-27℃;31日 多云转阵雨 34-27℃;8月1日 阵雨 33-27℃;2日 阵雨 31-27℃。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2013年08月29日 10:1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之一:《胜利女神像》

  法国卢浮宫

  拿破仑亲自参与策划了卢浮宫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扩建工程,也就是新建今人所称的新卢浮宫。拿破仑在卢浮宫原有建筑外围添建了更多的房子,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如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而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竟然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上取下来的。在拿破仑看来,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于是,在东征西伐中几乎无往不胜的拿破仑凭借在战场上的胜利,把大量的艺术品从被征服的国家运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为卢浮宫的藏品。他甚至还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不过,拿破仑使卢浮宫显示出来的“光彩”在持续了十来年之后,终因滑铁卢之败而消褪,约有5000件由拿破仑从他国抢来的艺术品,也因其战败而物归原主。即便如此,从拿破仑帝国外交大臣摇身一变为波旁复辟王朝外交大臣的塔列朗在与其他欧洲大国进行谈判时使尽浑身解数,再加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仍然有诸多掠夺来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如同法国在近代史上的许多进展要同时打上两个拿破仑的烙印一样,卢浮宫在19世纪的再续辉煌,也同样有另一个拿破仑,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的功劳。例如,虽然新卢浮宫始建于拿破仑一世执政时期,但其工程的绝大部分,却是在拿破仑三世在位时期中的1852年至1857年间建成的。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拿破仑三世力图在给国人带来“秩序”的同时也带来“繁荣”。为了更好地彰显第二帝国威风凛凛的形象,同时也因为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风尚使然,拿破仑三世在新卢浮宫的建设工程中不惜血本,力求给人留下富丽堂皇的印象。应当说,拿破仑三世已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人们在参观卢浮宫时往往会光顾拿破仑三世的套房,其内部装饰的豪华至极,足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第二帝国的上流社会,包括暴发户们对奢华和舒适的追求。

  第三共和国时期,当共和派在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开始治国理政时,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尤其是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为此,他们甚为重视发挥卢浮宫博物馆在这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卢浮宫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不过,虽然卢浮宫早在1793年就开始成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但由于其最初并不是作为博物馆来设计建造的,因此在空间以及功能方面皆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因缺少足够的空间,卢浮宫根本无法以一种紧凑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己丰富之极的藏品;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大型博物馆必须具备的接待功能,卢浮宫一直缺少一个令人满意的公共接待场所,甚至连洗手间也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从完善其作为大型博物馆应具有的空间和功能角度出发,对卢浮宫进行新的改建扩建,一直是相关专家及普通大众的愿景。这一愿景终于在20世纪晚期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成为现实。

  1981年,社会党领袖密特朗入主爱丽舍宫后,决定实施大卢浮宫工程。可圈可点的是,高度重视此项文化工程的密特朗力排众议,对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委以设计重任。贝聿铭在接受委托后,顶住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乃至各种批评与谩骂,在1983年提出了一个既大胆又独具匠心的施工方案,将宽阔的中央接待大厅建在地下,大厅连接博物馆的各个展区,同时在地面上以一座宏伟的玻璃金字塔作为总入口。这项设计起初引来滚滚骂名,而今则被公认为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杰作,使古老的卢浮宫焕发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本文来源: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