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配套政策吸引民间投资
市政协委员、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吴波华
今后三年,我市将全力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其中,“五水共治”工程位居首位,它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领域的相关项目整合起来,主要是为了解决宁波水资源平衡问题,未来三年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
无论是水利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还是供水节水体系完善,政府都要花巨额公共投入,势必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政府来说,要通过配套政策创新,在生态保护、供水节水等方面给企业展示一个赢利模式,打开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比如,中水回收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宁波开发区有一些项目就做得很成功,企业赚到了钱。
对企业而言,随着工业用水阶梯式收费、水资源分类收费等改革的推进,今后必须适应用水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把生态环境补偿等外部成本列入内部核算。当然,“五水共治”也将带动下游产业链发展,一些水处理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会从中觅得商机。
“五水共治”重在抓项目建机制
市人大代表、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部副主任张水清
所谓“五水共治”,就是以尊重水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以促进水与人和谐相处为目标,通过项目支撑、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等方式,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重点要做好三件事情:
一是制定系统化可操作的规划体系,明确“五水共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并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
二是推进利在长远、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要按照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供排水、城市防洪排涝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三年内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
三是形成可协调、长效化的推进机制。围绕治好水、用好水的目标,相关部门要打破分割、加强协作,探索形成“河长制”、“湾长制”等机制,逐步形成长效化的大部门推进机制。此外,政府也要通过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社会和市场广泛参与。
多措并举让水清流畅
市政协委员、浙江紫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敏华
周边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清澈流畅的,喝的每一滴水都是洁净、无污染的,这是我们的梦想和期待。可现实却是,宁波的许多河流水质仍不尽如人意,自来水出厂后的二次污染屡屡发生,市民饮水安全隐患不少。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水资源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能力不足以支撑城市发展的需求,供水结构性短缺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首要任务是保饮水抓节水,加快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爱护水源、供水设施和节约用水。同时,综合采用各种水质治理措施,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净水动植物等措施逐步恢复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清流畅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