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大宅门故事会
故事一:南湖出了个“元代甬上第一学士”
在元代,宁波人官职最高、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谁?这个人就是袁桷。
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元代五朝翰林,唯一一位去过元上都的四明籍为官者。南宋咸淳二年丙寅六月,袁桷出生在临安(今杭州),七日后,21岁的母亲亡故。袁桷由外祖母张夫人抚养成人。“七岁诵诗书,十龄学词章”,最后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位居二品。
袁桷是元代著名经史学家,如果幸运的话,他得以修撰《宋史》,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像记住万斯同修《明史》那样知道他。他多次担任元代科举考官,为天下举子所熟知。
他是古代著名琴家,浙派徐门琴操的重要传播者。十九岁时,袁桷学琴于浙派徐门宗师徐天民,深得抚琴之理。袁桷曾使用的古琴系赵宋王室遗物巴渝名琴,名为三世雷,出自于唐代造琴巧匠、四川的雷氏家族,史称“雷公琴”。清代全祖望曾在京城寻觅见到此琴,可惜财力不足,抱憾而归。
袁桷也是元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书画鉴赏家、藏书家,元代浙东第一藏书楼就属于他家。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袁桷的父亲袁洪辞官回四明,居住于日湖宅第,也就是如今的海曙区莲桥街历史街区,虽说目前现存的袁氏建筑群是明清以来的建筑,但是甬上望族南湖袁氏世家的宅第自南宋以来就一直在此,袁桷也生活成长于此。明代宁波籍著名诗人黄润玉曾称颂袁桷:“四明文献,宋斯唐虞。在元宦达,惟公一夔。”
故事二:蜗寄庐孕育的藏书家和邮票设计师
拐入塔前街23-24号,就能看到一幢老宅,那便是孙传哲故居,门口有块碑石,上书“蜗寄庐”。在获悉蜗寄庐已正式列入宁波市又一处名人故居时,我市文保专家杨古城内心激动不已。在“蜗寄庐”居住过孙传哲祖孙三代,对社会各有所建树。
蜗寄庐,喻为狭小如蜗牛壳的屋子。宁波“蜗寄庐”的第一代孙家溎,就是借这段典故,来称呼自己的居舍,并以“蜗庐主人”为号。
孙家溎是末代秀才,曾在上海当过小职员。他生性好学,关心文献,省吃俭用购藏书籍,而不惜家财,将楼上的卧室大部分辟为藏书专用,额曰“蜗寄庐”。特别在20世纪初期的兵荒马乱之中,孙家溎先生竭尽全力抢救收藏行将灭绝的善本,包括宁波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徐氏“烟屿楼”散失于民间的珍本,其中著名的有元刻《隋书》、《范文正公全集》,明刻本《蔡中郎集》,明抄本《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等,约有447部,共约二万卷,其中珍贵的善本占一半。此外,如不能购到的,他还动手抄录。
抗日战争胜利后,68岁的孙家溎撒手西归,“蜗寄居”的藏书由大儿子孙定观继承。
1964年,孙定观先生逐步将整理好的藏书低价出让或捐赠天一阁。1966年“文化大革命”浪潮袭来,为防止古籍损失,孙定观先生又及时将一批古籍和字画捐赠给天一阁。
1985年,孙定观先生82岁逝世,他最后的遗容十分安详,因为,“蜗寄居”的藏书有了最可靠的归宿!
1915年,孙传哲出生在蜗寄庐。孙传哲从小临摹习画,精于美术绘画。之后他被录取在上海邮政局,专司邮票设计。又从上海奉调到北京国家邮电部,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第一套航空邮票、第一套欠资邮票,以及第一套人民币都出于他的手。孙传哲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邮票设计大师。1982年,他曾回故乡看望蜗寄庐旧宅。
1995年4月3日,一代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离开人世。
故事三:姚宅走出的姚庆三和屠呦呦
姚宅是开明街上仅存的传统建筑,建于民国初年。精美的雕饰,体现着老宅主人昔日的辉煌。马头山墙,微微上翘的飞檐,自有一种蔚然的气势。在闹市中,在林立的高楼间,她的古朴、沧桑尤其显眼。
就在这宅院里,走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姚庆三,著名经济学家;另一位,是科学家屠呦呦,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宅子是姚庆三的父亲姚咏白所建。据宁波史料记载,他是甬总商会的代表,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大厦大学教授。
姚庆三服务银行业整整50年,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不仅有实干精神,有实践经验,而且有很高的理论水平。除发表论文外,还著有《财政学原论》、《现代货币思潮》等专著。
姚庆三热爱故乡,曾担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1981年,是宁波甬港联谊会会长俞佐宸的90岁华诞。姚庆三曾随时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王宽诚先生组织的祝寿团来到宁波。
再说另一名人屠呦呦。2011年度拉斯克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
屠呦呦是宁波人。她的老屋在开明巷26号。而开明巷26号正是姚宅。那么,屠呦呦和姚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屠呦呦的表弟李丁镜道出了原委。原来,姚庆三是屠呦呦的亲舅舅。屠呦呦的童年就在外婆家度过,她是在姚宅长大的。
因为这两位名人,我们在经过开明街这幢仅存的民国建筑时,心里充满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