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要“复原”到1884年时的模样
记者张黎升
洪武年间的记忆镌刻进每一块青砖,高垒起一座府级庙宇,在如意云头的花拱下,城隍庙历经时光的碾压,斑驳的砖墙固守着千年子城之根。
1000年后,城隍庙迎来她的第三次大修葺,7月10日,海曙区公布宁波府城隍庙维修设计初步方案,“以旧修旧”护住老底子的文保建筑。
据方案介绍,此次修葺依然保留现存城隍庙沿中轴线原有的格局形态,后殿后改办公楼时前檐柱遗失,东、西厢房基本保留。前厢房及东后厢房为后期混凝土建筑,西后厢房后改混凝土、钢结构,内部尚存木柱及部分木梁架。
“很多宁波市民提供了宝贵的老照片”,宁波市城隍庙商圈产业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枫说,在民间开展征集后,搜集到近五十张老照片。比对史料记载和老照片,庙内重点要重建的是后殿和后天井,两侧以恢复为主。比如大殿,会参照老照片恢复脊饰和二层的窗。
记者留意到,初步方案中,设计师有两个想法,即城隍庙外围东西两侧是开还是封。第一个想法:城隍庙将东西两侧完全封闭,使得城隍庙成为相对独立的整体。改变现状,不再开店经营,原有的商业业态由周边区块,如地铁站出口等新商业场所来补充。这样的设计,完全依据历史资料恢复,符合文保单位的修缮要求,封闭式的建筑结构更符合传统建筑的形制与做法,规避过渡开发商业的影响,更为严谨地留存其内在的原真环境,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修缮完成后便是一座文保建筑。
第二个想法:东西两侧开沿街商铺。虽然与周边繁华的街市能较好结合。但是打破古建筑自有的气脉,半开放的环境不利于很好的保护建筑,商业味太浓。
“第一个想法,相对封闭的形式更利于保存古建筑的内生环境,也更符合文保单位修缮的要求,传统且严谨。第二个想法虽能聚集商业,但浓郁的商业反会影响传统文化气息的沉淀。”参与城隍庙维修设计工程的浙江古建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沈国民直言自己更欣赏第一个想法。
不少古建筑研究师也赞同沈国民的意见,东西两侧若没了喧嚣的商铺,修葺后相对独立封闭的城隍庙,市民只要一拐进照壁,便宛如置身千年前的明都市井,可以安静感受这座城悠久的脉细,建筑的意义也便在此升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