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子曰师说”发文:《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 微信公众账号“子曰师说”5日发文,题为《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以下为文章内容:
“富强”这个概念,是和“贫弱”相对应的。正因为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感受到了太长久、太深重的贫弱,所以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上,富强作为首要的目标被提出来。富强这个声音,是我们整个民族心底呼喊了太久的一个共同声音。
“富强”这个词,是一个并列词语,民富而国强,才是国家的真正富强。人民富足,是一国存在的终极意义;国家强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民富”和“国强”,是相互成就、互为表里的一对概念。
(一)民富
民富,在国学的论述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孟子曾对想要治理好邦国的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里讲,让人们通过正常有序的劳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这就是民富。其实,孟子这里说的五十岁、七十岁只是泛指,衣帛、食肉也只是一种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层保障:丰衣和足食。
这两点,在我们当代的都市生活中都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必需品了,然而纵观人类历史上长久的供不应求、横看当今世界部分区域的长年饥荒,我们就知道,丰衣足食、物阜民丰,这实在是非常可贵的幸福,是民富的最基本体现。
所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写他幻想中的世外桃源时就形容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幻想着,有一方乐土,人们在那里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这样的平实生活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国了,就可以令男女老少怡然自得。
到了清代人们的诉求依然如此,清初的艺术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里就说:“谓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马,妇则楚楚衣裳。”衣冠楚楚,宝马香车,民众这样的生活就是社会富有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每一天的车水马龙,每个人的衣着鲜亮。
丰衣足食,这是生活富足的层面;而真正的民富,还要追求生命富足的层面——也就是在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经济富足之后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对梁惠王的论述中,说完衣帛、食肉、无饥,就马上说到了文教,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给民众以教化,让大家懂得礼仪规范、仁义道理,这是民富的更高表现。
而孔子把这层意思说得更清晰,《论语》里就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就说,应当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后,就要给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会要经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顺序。
所以我们就能够领会一个民族提倡文化兴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文化教养标识着民富的层次。
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家园,人的心灵就不能算是找到了安居乐业之所;没有文化滋养的心灵沃土,人的生活就不能算是充实富足。因此《易经》会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文明推动的过程,就是文化兴国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社会经由民富而至文昌的过程。
所以,民富的含义有二:需要生活的富足,也就是物质富足,丰衣足食;更需要生命的富足,也就是精神富足,以文化人。
- 关键词:
国家 文化
新“港姐”选手将曝光 号称“质素最好一届”
- ·知识就是力量!爱玛《中国面孔》快乐并收获着08月08日 08:57
- ·汪峰七夕开唱 隔空示爱章子怡:我的爱是对的08月06日 09:30
- ·《营救飞虎队》开拍在即 好莱坞大师奥古斯潜伏浙江忙选角08月04日 14:15
- ·吴镇宇 领航爸爸版“冲上云霄”08月01日 09:47
- ·从冰冷思考到传递温暖07月31日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