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山地震到鲁甸地震,专家点评谣言应对进步

灾区的谣言为什么少了

本报记者 马龙 吕毅品 人民网记者 贾玥

    2014年08月14日 20:0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打谣行动见效

  公众网络素养提升,理性网友参与辨谣围剿

  “除了媒体和有关方面针对鲁甸地震中的谣言预防得力、辟谣及时外,公众也在微博、微信上积极转发辟谣信息,这体现了公众辨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

  “谣言一出头即受到网民和媒体的‘围剿’,这是当前一道亮丽的景观。”刘瑞生认为,谣言已成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这和多次突发事件中公众不断提高免疫力、警惕性有关。“浑水煮面”事件就体现了大家对谣言的警惕。张志安也认为,公众的网络素养在逐步提升,不少网友对网上爆料信息不再偏听偏信,而是养成了验证核实的习惯。

  “这种警惕性的提高与近年来的网络空间治理,尤其是去年以来的网络谣言治理专项行动密不可分。”齐思慧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方延明也认为,政府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加上最近几年对造谣传谣的有力打击,打谣治谣已收到明显效果。

  “除了应对网络的素养有所提升,大家对自然灾害的知识更丰富,认识也更客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已非常充分,这在无形之中压缩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空间。

本文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