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芦山地震到鲁甸地震,专家点评谣言应对进步

灾区的谣言为什么少了

本报记者 马龙 吕毅品 人民网记者 贾玥

    2014年08月14日 20:0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防谣再进一步

  完善机制、持续宣传,营造人人抵制谣言的积极氛围

  此次鲁甸地震舆情的一个特点,是此前出现过的谣言和造谣手段再次出现,对此,专家们怎么看?

  王颖吉认为,谣言本身就是具有重复性的,许多谣言,比如“日本向中国输入一批核污染海鲜”“小龙虾重金属超标”等等,都一直屡禁不绝。这些实际上是公众对某些问题的重视或信息不透明造成的猜测怀疑。要想解决这种谣言重复传播问题,最直接地便是要保障信息公开,更为根本的则是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打消公众心中的疑虑。

  刘瑞生认为,在传播渠道极为多样、人人皆是传播者的微传播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营造人人抵制谣言的积极氛围。

  张志安表示,谣言的类型很多,不仅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产生,平时关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季节性谣言也一轮接一轮,因此防谣之路不能松懈。

  今后如何应对谣言?“一是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利用好平台,二是持续宣传,让公众进一步提高鉴别能力。”张志安表示,应进一步利用好和完善好现有的谣言鉴定和澄清机制,比如政府拥有自媒体平台,可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比过去只召开发布会再请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做法有效率。此外,新闻媒体组织的辟谣联盟,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间形成联动,将公信力和时效性做结合,大力扼杀谣言生存的空间。

  王颖吉表示,具体来说,政府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完善日常舆情监测与分析机制、建立完善问责制度与法律教育以及追究承接机制,传媒机构要坚守社会责任、提高业务素质和媒介公信力,公民要加强媒介素养和法律道德意识、加强心理建设和公民意识等,非政府组织则要配合政府应急处理工作、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应急处置、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以提高公众对社会风险正确认识的能力。

  (李远哲参与采写)

本文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