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四明赤子——致力文保的民间文化人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二、南宋石雕

  陵墓石刻是中国古典石刻的三大支系之一。曾经,上起汉唐,下迄明清的陵墓石刻艺术长卷中有一个令人遗憾的断裂地带,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南宋王朝竟然一片空白!由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中原迟迟不能收复,帝王死后仅作临时性的“厝葬”,墓道前未设石刻。绍兴攒宫山下的南宋六陵,还惨遭洗劫,遗物无一幸存。可是,八百年后,人们却在宁波东钱湖发现了南宋墓道石刻,多达二十余处,二百多件。自1993年以来,宁波的文物工作者,国内专家孜孜不懈地研究、考证,确认该石刻群是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的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为什么在宁波城外发现了如此辉煌、灿烂的石雕艺术?因为南宋时期,北方战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杭州。宁波(当时称明州)由海疆鄙地变成了京畿樊篱,才俊辈出,官宦云集,形成了“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的场面。鄞县史氏家族即南宋最大的望族,有“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之说。史氏家族出了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位丞相。其他,鄞县籍丞相还有郑清之和魏杞。这些朝臣要员、达官贵人生前营建宅第、寺庙于桑梓,死后叶落归根,葬于故里。他们的神道(墓道),一般山环水抱,清幽宁静。神道前是由文武大臣和各种奇珍异兽组成的仪仗队,统称“石像生”。还有石笋墓表柱、石太师椅、仿木石牌坊、石享亭等。恢弘壮观的石刻群是墓主人生前享用模式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社会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缩影,它们为研究中国的美术史、雕塑史、服饰史、建筑史、家族史、堪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由杨古城、龚国荣合著的《南宋石雕》一书面世。清晰的图片、典雅的文字,将散落在浙东大地上古老而神秘的南宋石雕一一列陈。该书重点介绍了鄞东史氏家族墓前石刻,对同时期慈城、镇海、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的墓前石刻也作了勘察、摄制了图片。作者力图从石雕的艺术造型、人文内涵、自然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让读者走近这些默然面对蓝天的稀世珍宝。如对墓前石像生的涵义和排列秩序进行诠释:石像生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如文臣(忠)、武将(勇)、蹲虎(节)、立马(义)、跪羊(孝),都是成对排列于墓道两侧。“百善孝为先”,所以象征孝的跪羊放在最前面。随后是虎、马。南宋王朝重文尚儒,亲近文臣,所以文臣最靠近墓的主人。作者的慧眼,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武将面容、形体的变化,石虎、石马姿态、风格的衍变、文臣进贤冠上的“梁”、绶带上的结、武臣后背的佩饰,都阐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涵义。除了陵墓石刻,对佛教文化石刻、居饰文化石刻也作了介绍,对承袭南宋余韵的元明清石刻和同时期日本的石雕亦有所涉及。生动、晓畅的文笔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去追溯、去对比,去从那饱经风霜、蚀迹斑斑的石雕中去想象当年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书中还穿插了墓主人的画像、家族世系简表和家族墓群堪舆示意图,介绍墓主人的生平和业绩。资料翔实,分析确凿,我们是在读石雕,更是在读南宋宁波社会一幅详尽的人文图景。看那一幅幅神态迥异、造型独特的石雕图片,看那书后一份具体清晰的各级文物保护的目录,一种神圣和庄严就充斥着我们的灵魂。这是经过多少年艰辛跋涉,阅读了多少石刻专著,加之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才凝成的心灵的结晶。由此,对致力于文物保护、研究的人们肃然起敬。

  三、文保“狂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石雕零落于萋离的荒草丛中,散落在寂静的山峦湖畔。它们栉风沐雨,苔藓斑斑;它们屡遭破坏,肢体残缺。许多精雕细镂的享亭、仿木结构的牌匾,或被砌入沟坎,做了居民的宅基,或被埋没于荒草泥淖。多少人对它们熟视无睹,毫不在意。却有几位有心人——我市工艺美术者杨古城、曹厚德先生等,退休后跋山涉水,奔走于荒郊野岭,穿行在荆棘丛中,踏勘寻访,大海捞针般将行将风化的石雕发掘出来。多方奔走,大声呼吁,终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建立了南宋石刻公园。于是,有了今日“文臣·武将”意大利之行。

  杨古城,高级工艺美术师。在工艺美术的理论、创作、雕饰、教学方面颇有成就。他主持设计创作的大型金银绣《百鹤朝阳》获国家轻工部金杯奖;竹根雕作品《寒江蓑笠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出版《中国狮子艺术》(与人合著)、《现代家居装饰艺术》、《南宋石雕》(与人合著)等专著。曹厚德,著名书法篆刻家。对民间雕塑、漆器绘画、诗词等也多有造诣。曾将《兰亭集序》古帖再行临摹镌刻,此帖被公认为精湛的艺术藏品。曾为江、浙、闽、皖、辽、鲁等省主持、修复名刹二十多座,造像二千多尊,还为全国各地刻碑书丹二百多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名段欣赏》等栏目印章,亦为曹先生所刻。1998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他“二十世纪杰出人士”勋章。杨、曹二位是搭档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曾经合著《中国佛像艺术》一书(该著作获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文史散文集《四明寻踪》。还撰写《宁波名桥》论述近50篇、《宁波一绝》70篇。

  精美的雕刻、古朴的碑文、遒劲的字体曾给了他们多少艺术的启迪和灵感!江南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民居、小桥流水的古镇、庄严的寺庙梵宫、神秘的古戏台都曾使他们流连忘返,对传统文化以及古文物的热爱痴迷早就植根在他们的灵魂和血液里。

  1999年,杨古城应日本文化团体之邀出访日本,在奈良东大寺发现了南宋时期七个宁波工匠漂洋过海帮他们建造的建筑和石狮子。他深深意识到:文物是证明文化渊源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祖先留存的实物一件件少下去,是家乡乃至整个民族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些未曾发现或散落在甬城大地的文物,一定要想方设法发掘、保护。

  他们的日本友人村上博优,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来中国考察研究多达99次。他对宁波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杨、曹二人。于是,他们立志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任!

  许多人退休后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他们,却成了“老流浪汉”。一次次,带上指南针、卷尺、地图、笔记本和照相机,翻山越岭,去考察那些被人遗忘的古桥、古石刻、古民居以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渴了,掬一捧山泉,饿了,啃一口面饼。荆棘划破了他们的衣服,风霜肆虐着他们的面容。1995年春节前,杨古城接到下水村业余文保员的一个电话,说是发现了一块“史”字样的石碑,他们便匆匆赶去。数九寒冬,鹅毛大雪,班车早已停开,好在航船还未停航。扒开厚厚的积雪,仔细辨认石碑上的文字,确认为南宋丞相史弥远为其夫人所撰的墓志铭。这一扒,扒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也使南宋石雕——这座稀世的文化宝藏进一步露出真容。自1993年以来,为考察东钱湖石雕,他们自费往返50多次。为了研究保护宁海前童、黄坛的古建筑,他们曾40多次实地勘察。为了这些先人留下的珍宝,他们跟人争吵理论过,苦苦哀求过。有时痛彻心肺,泪流满面,有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在城市建设中,他俩先后为张苍水故居、药皇殿、徐时栋故居、湖心寺古迹、前童古镇的保护奔走呼吁。为了保护药王殿,杨古城和另一文保员王介堂上书市长,还致信《人民日报》;为避免前童古镇被盲目改建,杨古城冒昧闯进来甬开会的省人大副主任、文物专家毛昭晰的房间。依靠省、市领导、政府主管专业部门的支持,依靠新闻媒介的帮助,依靠广泛的民间文保力量,终于,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有些遗迹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当地百姓得到收益。

  他们意识到文化保护不光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业,所以,自1996年以来,创导组织“天行书友会”,推动“保护宁波,知我宁波”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共100多次,5000多人次。多次组织讲座,向市民广泛宣传宁波的历史文化。他们以学者身份到日本、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意气奋发,慷慨陈词,为弘扬地方文化、民族精神不懈努力!他们还策划组织民间团体立碑保护重要史迹,如鄞州大梅山护圣寺遗址碑、慈溪虞世南故里碑、宁海方孝孺读书处碑、徐霞客故道驿站碑等。这些碑文,都由曹厚德先生书写。虽说国内的很多名胜都留下过他的墨宝,但为自己的家乡挥毫,曹厚德先生还是有一种别样的欣慰。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