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四明赤子——致力文保的民间文化人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四、高山流水

  我是十多年前参加“天行书友会”组织的奉化葛竹古村之旅时初见杨古城先生的。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在萧王庙,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解说庙宇的来历以及萧王庙镇历代所出的名人学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杨先生还是那样硬朗,但鬓间添了些许白发,是为了那些文物日夜魂牵梦绕,呕心沥血所致吧。我们在曹厚德先生家小坐,时值他们的老友陆锋从香港回来。当年,杨古城、曹厚德、王重光、陆锋等经常结伴而行,近,勘探浙东大地的山山水水;远,共组“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大家坐在一起,话题始终是“书法”、“绘画”、“雕刻”、“文物”。陆先生将当年“天行书友会”去东钱湖寻访石雕的录像重新播放。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记忆犹新,甚至车上的每一个细节。讲到书友们怎样兴致勃勃地坐在“天下第一椅”的石太师椅上摄影留念,讲到王重光对着庄严肃穆的文臣武勋,触景生情,唱起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大家会心而笑。

  当看到曹厚德先生早年的一些油画写生和国画作品时,两位老友一眼就分辨出图中的景物。“那是都江堰”、“那是老外滩”、“那是天封塔旧影”、“那是消失了的彩虹桥”……曹先生拿出一些获奖证书和他的得意之作,陆先生马上拿出相机,把它们精心摄制下来。我内心感到了极大的震撼。不仅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不仅因为他们广博的人文学识,还在于他们的友情。所谓真正的“知音”,就是这样吧。没有动听的语言,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物质上的交往,只是因为共同的理想、志趣,聚在一起,所以胸怀坦荡,言传意会。因为心灵的默契,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殷殷深情。一杯清茶,絮絮而谈,感觉是那样恬淡、美好。我再次想起了那本《南宋石雕》,正因为这些擅长书法、美术、摄影、文史、地理的文化人心心相应,交流互补,才使他们的著作博采众长,视野开阔,落笔宏观,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意蕴和艺术情趣。

  三位老人讲起这十多年的文保工作,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破坏文物,缺乏管理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当那些有特定文化含义和秩序的石像生被随意摆放时,石雕群不就成了雕塑动物园了吗?”“当有人盗走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或大量仿制,和原始文物相混淆,古今不分,使参观者感到迷惑、专家学者徒劳而返时,这简直是对我们的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诚哉斯言。他们都已年过古稀,个人的荣辱得失对他们来说是过眼云烟。在他们心中,放不下的,还是璀璨绮丽的曾经哺育过世代中国人的文化。他们对古文化的挖掘也就是对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最后挖掘。他们的友情,他们的品行,似高山流水.悠远绵长。他们的赤子之心,必将感召更多的人,致力文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