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那些微记忆

    2014年11月06日 12:52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2014年10月26日,随着最后一批机关单位的搬迁,灵桥路229号将彻底完成它的使命,成为在此曾为之奋斗过、工作过的同志们一道永恒的记忆。前几天,尽管大院内搬家公司的车来来往往,但还有部分单位仍在正常上班。我借参加区里会议之际,抽空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再转了一转,在机关食堂再吃了个温暖的早餐,从此与它挥手说声再见。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其中有超过五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灵桥路229号度过的,以至于它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说它是机关大院可它并不大,说它旧可它风景很美,说它寒碜可它端庄稳重。寒暑春秋20余载,扼守区域咽喉、迎送干部流动、关注海曙成长。驱车或漫步在灵桥路,如果没有路牌或国徽的提醒,你丝毫不会感觉这儿可是海曙的行政枢纽。在这样的大院中工作,会感到特别的宁静和祥和。

  由于院子比较小,诸如停车位就比较紧张,尤其是头顶帐篷的位置便成为稀缺资源。每到酷暑来临,上班前一个小时,这些好地方就被大家瓜分一空。抢车位可是需要基本功,支撑帐篷的栏杆位置并不宽敞。

  大院内每天最欢乐的时刻当属食堂早餐时间,喝喝牛奶豆浆、吃吃面条点心、聊聊家事国事、吐吐委屈不快,丰盛的食物加上愉悦的交谈,我发觉每一位就餐的同志都是非常快乐的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灵桥路229号由1号楼、2号楼、3号楼、4号楼、5号楼等五幢大楼组成,要说镇院之宝非2号楼莫属,但镇楼之宝我认为3号楼三楼会议室的一台老式进口大空调肯定榜上有名。这台古董空调模样憨厚、皮肤黝黑、劲儿十足,偌大的一个会议室无需多久就可以轻松搞定。有一次,我发现物业公司的职员在盲目按空调键,仔细一看原来面板文字是全英文,赶紧叫秘书科同志翻译好,把中文操作说明粘在按键上。

  天天在大院里工作,难免会碰到烦心事。但经常会碰到的烦心事却是一件小事。停在3号楼前的车辆如果两三天没有挪动,车子外表就会惨不忍睹,暗红色的树果浆和鸟类的东东会将车身涂成大花脸。看来生态环境好与不好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大院内有一项特色、坚持多年的制度,区府办秘书碰头会,从我2001年做秘书到2011年第二次离开办公室,这项制度历经几任分管领导和秘书,都风雨无阻、从不改变。碰头会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半个小时且必须在上班前结束,但内容丰富、发言充分、锻炼明显,碰头会实际上是锤炼秘书表达能力、统筹能力、协调能力的微平台。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如今营盘也成了流水,这背后折射出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回顾海曙发展历史,每一次机关大院的迁址,都是海曙日新月异的开始。在变革、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国家富强、民生殷实才是不变的主题。从大梁街到灵桥路,从灵桥路到县前街,U型路径揭示海曙的发展即将进入3.0时代。(作者 郁建军)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