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仓基街

    2014年12月01日 09:1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仓基街最有名的家族是经常为人称道的“仓基陈氏”,北宋时出了一个大名如雷贯耳的直臣,他叫陈禾。当时的皇帝是徽宗赵佶,他宠信童贯、蔡京等奸佞,弄得朝纲不振。陈禾非常气愤,劾奏这些人说:“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愿亟窜之远方。”徽宗听了一半就生气了不想听,陈禾上前拉住皇帝,一定要让皇帝听完他的话,徽宗一用劲,这皇帝的衣服裂帛一声响,撕成两半。徽宗十分生气。陈禾接着说,“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首以报陛下”。最后惹得皇帝没办法,把这块破衣袖奖给了他,表彰他的正直敢言。

  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陈愈守在仓基街创设翰香家塾,即取“文翰振其书香”的意思。陈愈守(1827~1873),原名愈修,字道立,号稻笠。他秉性忠厚,才识过人,勤俭起家。清代仓基陈氏在一段时间内中举人数寥若晨星,陈愈守想,老陈家数百年来人才辈出,眼前这么多族人子弟,不可能没有可造之才。于是他于咸丰十一年(1861),和同仁人一起敛资修复日湖文昌阁。同治九年(1870),设宗赡会,置田22亩,房屋一所,以租钱存储,专助仓基族裔乡会试盘费。这一年,又在采莲桥北与同族的烈瀚、愈涌、愈睃、隆琛和里人蔡筠创设日湖义学,捐助田产120亩,房屋数所,以每年的租金,充作修缮经费。又设立全节会、保寒会、勤勤斋、全义会等等公益类教学、资助、扶贫事业。陈愈守本着“愿吾宗子弟,有志读书,克振书香”的志向和“科第接踵,功在社稷,泽及生民”的愿望,于同治十二年,“习前人之手泽,结先哲之心传”,在月湖之南的水月桥边,出资1200缗、田6亩,构书室数间,创立翰香家塾。

  陈愈守一生做了许多公益事业,都围绕着“教育”两字,让家族中的子孙无论贫贱富贵,都有书读。当翰香家塾正在大兴土木时,陈愈守却不幸病逝。陈愈守的长子陈隆藻,继承乃父之志,购置了水月桥边房屋数楹和一部分土地,“翰香”终于竣工。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家塾从此迎来了书声琅琅的景象。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影响,陈家人召集族人商议,将翰香家塾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改为翰香初等小学堂。陈隆泽出任校董,陈愈守的长孙陈圣佐任校长。开学经费仍以原书塾的收入款抵充,学级程度悉遵小学堂章程,学额30名,教员2人。随着时代的改进,翰香一直致力于教书育人,从办学初至今日,依然书声琅琅,人才济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陈愈守父子就是伯乐一样的人,他们为办学而殚精竭虑。俳徊于翰香小学之内,看竹林苍翠,亭台映水,先人的功业令人肃然起敬。

  链接:仓基街,原名仓基弄,该地宋时建有“南仓”,元代为广盈仓,后废。明都御史陈濂在该基地上建宅第,世称“仓基陈氏”。民国时定名为仓基街。现有“翰香家塾”、“翰香初等小学堂”等史迹。

本文来源: 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 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