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天一巷的历史深处

    2014年12月03日 10:44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在小巷转角处的天一巷12号是一座民国年间的建筑——尤宅。这是一栋三合院式住宅,共二层,建筑体量庞大,尤其令人赞叹不已的是那正门的雕饰,极尽豪华、精巧,在内外局部还施有彩绘。

  访庐、尤宅堪称保留完整的月湖人家代表,在今日的天一巷上熠熠生辉。那么,昨天的天一巷又是如何的一番面貌呢?

  其实,关于天一巷的精彩故事远没上面提到的这么少。早在明代天一阁建立之前,天一巷上就早已经是鳞次栉比的华美殿堂。而现今却因与天一阁比邻而享受荣耀,这好比是爷爷沾了孙子的光彩。尽管该地后来多次易主,或公或私,几度兵火,甚至一度荒芜湮没。不管怎么变化,在天一巷百姓日常寝居的房屋下都存在着这么一块无可置疑凝结着厚重历史的土地。

  城西月湖历来是达官贵人营造宅邸的优选之地,天一巷所在的芙蓉洲之上曾为感圣寺、常平仓、平籴仓、史丞相府(南宋丞相史弥远),明代时为闻天官第(吏部尚书闻渊)、李尚书第(礼部尚书李康先)、李都督第(李涵)、范侍郎第(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杨尚书第(工部尚书杨守随)、黄府尹第(应天府尹黄景章)。从以上罗列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出,居住在芙蓉洲的有来自丞相及吏、礼、兵、工部等部级高官名流。

  话说芙蓉洲是月湖十洲之一,其余为柳汀、雪汀、芳草洲、菊花洲、月岛、松岛、花屿、竹屿、烟屿,它南起虹桥,北至水仙庙(旧名衮绣坊),也就是今天的偃月街小学、虹桥、青石街东段、天一阁这四点连线,基本上就是古芙蓉洲的位置。

  那么,在天一巷上是否曾建起仓储、殿宇或者其他建筑呢?显然,要从浩如烟海的甬上志林中定位出一条不太知名的街巷,这是有难度的。此外,宋元方志中的地图因系粗略标识,对我们锁定天一巷位置缺乏实际意义。

  (一)校场军营

  从清乾隆《鄞县志》、清末《宁波府城厢水陆舆图》等所附地图来看,由于早在那时就出现了天一阁这一参照建筑物,判定今日天一巷的位置就显而易见,它曾先后处在“中营守备署”、“中营校场”等历史地块。

  守备在清代是绿营的军官名,在营里面是最低的统兵官,管理营务,职掌粮饷。署是办公的场所。校场又作较场、教场,乃旧时操演或比武的场地。清朝时期宁波府城内驻扎有中、前、后、右营等四营,当时中营有参将1名、守备1名,守备署配千总1名、把总2名、战兵30名、守兵70人,官兵共计105人。考虑到士兵进行日常演练所需,应该会有一个较大的出操场地,因此现在的天一巷地基及附近面积不小的片区应该同属于一处古代军事文化遗址。今日,与天一巷北首交接的中营巷即是纪念该段历史的一条古巷。

  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解放初期付印的民国《鄞县通志》“鄞县城厢图”将现天一巷处标记为“中营巷”,且民国时期的中营巷范围较现在大得多,它还包括了比现在还长的天一巷、部分天一街等街巷。《鄞县通志》载:“中营巷,旧名中营校场、小仓。”据此,民国时期的中营巷(含今天一巷)应该就是当年完整的清代中营营址,而天一巷处在中营校场的核心位置。

  辛亥革命后,中营较场遭废除,较场土地售给刘姓、戴姓用来造房子。戴姓建造了今日尚存的访庐。

  关于天一巷命名时间。《宁波市志》在记载民国马路、街巷时未出现“天一巷”这个名称。曾住天一巷的“月湖老人”戴自立老先生回忆说上世纪50、60年代还未有天一巷这一称呼。那天一巷系何时命名呢?查阅《宁波市地名志》才知道1982年政府部门将中营巷南段改称了“天一巷”。但是,据曾居住在该地达三十年之久的吴老太太称早在1978年就有天一巷这一名称了。

  (二)官府粮仓

  既然天一巷在历史上曾作为中营巷一部分,且在清代同属于中营营址范畴。那么,天一巷的神秘面纱就可以进一步看清。清代中营校场的前身是宋代常平仓(991年置),仓库来源于官田田租收入和州县完粮后剩余的钱米,对年老疾病且无所依靠者及乞丐、罪犯、流放人员施以救济。这在清人徐兆昺《四明谈助》中也有记载:“感圣寺基后为宋常平仓、平籴仓,恐即今中营教场。其左为预备仓、永宁西仓。”(《四明谈助》,宁波出版社,P541)可见,在成为常平仓、平籴仓前,天一巷曾作过一段时间的寺庙用地。

  《四明谈助》还谈到淳祐二年(1242)平籴仓筹建情况,“大要欲籴米谷各二万石,度地城西,得醋库余基,不足,则买民田,给官镪,易邻寺之荒畦。”平籴仓“凡建屋二十六间,曰厅,曰泊水,曰中门,曰大门,各三;曰仓十四,分为六廒……四周以墙,三面环水,前后有水步。”(《四明谈助》,P542)如此看来,该粮仓建筑规模很大,料想粮食储备十分丰富,安保工作亦很周全。因而,天一巷与官府粮仓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