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探索实践社会化助残服务体系建设

[东南商报]“私人定制”为残疾人贴心服务

    2014年12月03日 11:2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一对一服务

  单亲的徐大姐一直记得,如果不是残联一对一的帮助,她现在还在为如何解决住房问题而苦恼。2012年,她和丈夫离婚后,因为肢体四级残疾,生活变得很困难,每月除去生活费还要付1000多元房租。

  为了能走进残疾人心里,解决像徐大姐这样的残疾人个性化难题,海曙区在街道、社区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84名,辖区有70名残疾人以上社区还另外配备了助残访问员,第一时间收集残疾人需求。

  在做好传统的需求收集基础上,为了全面掌握残疾人的各种服务需求,海曙区进一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全方位需求调查,同时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针对性服务。比如,今年海曙区委托远东零点调查公司直接深入160户残疾人家庭开展座谈,不预设立场,不限制内容,引导残疾人表达真正的需求,共收集服务类、物质和非物质类方面的需求20余项,其中经济援助等物质类服务需求占39.99%,技能提升、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非物质帮扶需求率达到42.51%。

  “我们把残疾人的需求进行了分类。”海曙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董一斌说,对各类需求进行专业化的梳理诊断,共涉及技能爱好类、职业发展类、社会交往类、回馈社会类、心理类、业余生活等六大类144小项服务诉求。在此基础上,海曙区不断完善“残疾人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暨社会助残服务信息系统”,目前残疾人救助、康复、就业、教育等15块保障需求已实现无纸化申报,“海曙区社会助残服务网”也实现了残疾人服务需求在线登记、定位、评估、跟踪和反馈等功能。

  截至目前,全区共登记残疾人需求460件,解决了287件,受益人群2263人,参加公益人群1289人,到残联机关的来信来访下降了三成,维稳工作成效显著。

  社会救助

  爱心汇集多方帮扶

  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海曙区众多爱心企业发出爱的召唤,希望通过微薄之力在这个寒冬给残疾人一点温暖,据了解,目前已有中国人寿、太平鸟集团、浙江新曙光建设有限公司等16家爱心企业、团队和个人向海曙区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认领了80个困难残疾人,送上爱心物资达6万元,让海曙区的困难残疾人共同享受家人的温暖。

  “馨之园”是残疾人和社会资源的对接平台,为残疾人提供“按需施助”式的助残服务,不断为残疾人和社会资源牵线搭桥,满足残疾人多元化需求。

  11月,南苑社区社工向“馨之园”求助,社区居民吴俭不顾自身残疾,为社区志愿服务14年,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现在查出脑瘤,生活困难。“馨之园”为吴俭寻找有经验的医生,走访医院。现在,吴俭已安排住院,等待做手术。

  居住在段塘街道南苑社区的赵东陆,今年63岁,是一位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于中风导致身体瘫痪卧病在床将近十个年头。8月初,家属向“馨之园”来电,需要生活护理服务。于是“馨之园”协调大众服务有限公司,派出了一位资深护理员为他进行上门服务。那一次洗澡花了两个多小时,护理阿姨细心指导,教家属如何用药外敷以减轻病情及伤痛。

  互助服务

  残疾人反哺社会

  “我也是一个残疾人,但现在自己开了公司,我想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点事。”望春街道广泽社区的肢体残疾人李春根开了一家气球装饰贸易公司。他找到适合手工劳动的残疾人士,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促使残疾人“反哺”社会,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提升,海曙区积极引导残疾人开展互助服务,为残疾人服务他人回馈社会搭建平台。比如在海曙区社会助残服务中心设置“奇迹课堂”;由全国残疾人“百名时代风采人物”、主任中医师卓立甬定期为残疾人免费义诊;由全国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盲人作家陈效平为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免费辅导写作;由残疾人书画家翁宜君通过设计书法和绘画公益教学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身心康复等等。

  通过“反哺”社会的一系列活动,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来源: 东南商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