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八行公——史诏

    2014年12月05日 08:5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史九龄

  四明史氏在南宋一百五十多年历史长河之中,从一个社会底层起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就跃到卿相显贵的地位。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属史诏。他为遗腹子,孤儿寡母,靠母亲叶氏纺织度日,生活十分艰苦。史诏在母亲的教养下,幼读经书,七岁能诗,以孝名闻乡里,但他立志不去求取功名,而是在家侍奉母亲。他说如果没有我母亲,也就没有史氏的后代了,后来家境日益宽裕,叶氏和史诏都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根本不求人的回报。

  上私塾时,同学中有人亡钗名钏,哭泣的不敢回家,史诏立即把自己的饰钏送给他。到了寒冬,冷风刺骨,他经常把自己穿的衣服送给饥寒交迫的过路人。长大后他更加珍惜光阴,严格要求自己,故以孝和义名闻乡里。每逢大比之年,按例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但他终是避而不去,说道:“我家若没有我母亲的贞烈苦节,哪有我史诏的今天。”

  对贫困的邻居是力所能及给予救济,对丧葬无山人家,则出钱买山地安葬。几年中抚养了二十多位孤独的遗女,抚养他们成人,直到他们一一出嫁成家。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朝廷要求各地推荐八行之士,明州太守将史诏事迹上报。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下了一道敕文,征召史诏为八行太师,敕文曰:“闻尔史诏,安贫乐道,湛然无求;执德不回,久而益坚。”不久,朝廷下旨,邀史诏晋京,辅太学上舍太守,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他坚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坚持在家奉侍母亲,为躲避官府,奉母之命,离开原住地,前置相聚七十多里的大涵山,安家落户。后来官府打听到史诏的下落,多次派官员相邀,史诏再次婉辞,不予赴任。直至宣和年间(1120-1123)再召不赴。史诏八行兼修,被聘为“八行高士”受到朝廷如此重视,给予崇高的评价,既来之不易,又是光荣,作为一个极为普通的平民百姓,更使人深感其高尚的情操。

  八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出自《周易》,原为“六德”即“孝、友、睦、姻、任、恤。”后加以“中、和”成为“八行”这是封建伦理观念,以此来调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提倡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支柱。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毛传》:“孝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因此,孝是对父母,祖先尽孝道。弟,亦作悌,指顺从兄长。孝悌是数千年来儒家的核心“仁”的重要的内容。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史氏认为孝本庸德,孝为百行之源。强调君子在家若能尊祖敬宗行孝道,培养德行,和睦家庭,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声誉就可以流传于后世。

  友《尔雅·释训》“善兄弟为友。”即兄弟相互敬爱。孔子的弟子说:“孝悌为仁之本。乌有孝子悌弟,而不修德行者善?”用现代话说,孝顺父母,这是仁爱的基础,那里有孝顺父母的儿子,尊重兄长的弟弟,而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行为端正的呢?孝悌概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成为维护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力量。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