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196

海曙新闻网

“文化慢行”者徐兆昺和他的《四明谈助》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三、奇书《四明谈助》

  2000年宁波出版社出版由周冠明先生点校的《四明谈助》、2003年重印第二版,据统计是近年来引用率最高的地方文献。

  《鄞县志》称:“(徐兆昺)官诸暨训导。生平致力乡邦地理,尝仿高似孙《剡录》著《四明谈助》四十六卷,以地志随纪人物,经纬分明,辞义赅博,于郡县沿革、山溪险夷、旧迹原委、门阀盛衰皆可考见”。这本书开始写于嘉庆十八年前后,成稿于道光三年,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且成书之后无钱开雕,却在同好中互为传抄。道光五年,适逢选期。徐兆昺委以诸暨学训,方得俸入刊行,于道光八年成书。这些是这本书的简单经历。徐兆昺为何编这本书,其实理由很简单,生长在四明,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考证四明的掌故,只是和好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聊天之间,感到每到一个地方要挖掘本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但没有一本可参考的书,他有萌发汇编这样一本书的念头。他的意思即在空间里把古今往来时间中的人物、景观都串在一起,于是想啊想,有一天,当他看到高似孙的《剡录》时,他就感到“得我心矣”,因为高似孙的《剡录》“以地纪人物,纯仿郦道元《水经注》例,脉络井井”。

  那《四明谈助》成功在哪里呢?首先,他的体例是学《水经注》的,《水经注》以地纪人物,虽然说沧海变桑田,但那不是几千年的事,几千年来,地方的变动是不明显的,而且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总会有一些变化记载,特别是山川河流,《剡录》是嵊县最早的一本地方志,是鄞县人高似孙的作品,他在山川志里采用郦道元《水经注》的做法,把历史事件、人物,落在地点上,给人一种立体感。比如《四明谈助》里写四明山,徐先生把各朝代的描写四明山概况的文字进行综述,再把王应麟的《四明七观》、黄宗羲的《丹山图咏序》、唐人陆龟蒙、皮日休写的《四明山九题诗》,戴表元、李暾、沈一贯、沈明臣等人写的诗文都加以抄录,再写四明山上的古迹,如谢遗尘隐居处、然后写一些道家奇异故事,最后记录一些土特产。再如写一个村落,他会写氏族的来历、家族中的名人的故居、事迹,然后抄录一些歌咏的诗文,如果我们找到一个村,就知道出过什么人,有什么古迹,一网搜尽,非常方便。其实除了《剡录》外,还有《扬州画舫录》、《帝京景物纪略》、《武林坊巷志》的体例都有点模仿《水经注》,像《扬州画舫录》、《帝京景物纪略》的文字是原创的,而《武林坊巷志》、《四明谈助》里的文字是摘录的,有“行文出处”,当然也有部分是自己的考证和叙述。这样就具备文献和考证双重优点。

  第二,书比较重“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宁波是文献之邦,但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一个普通读者、一个普通市民会去翻吗?很少有人会去翻,就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流传一样,一般人都知道的三国人物形象多半从《三国演义》中得来,一是因为通俗易懂,第二是因为演义更具趣味性,更容易让老百姓在饭后茶余八卦一下。像月湖的古湖心寺里发生过一个“牡丹灯”的故事,正儿八经的方志很少会提到,但《四明谈助》在写湖心寺的时候,就把这个“乔生遇妖”的故事从《剪灯新话》里抄出来。他自己在序里这样写道:“其山川而有向背也,必纪之,以为谈地理者之一助,其人物而有报应也,必纪之,以为谈天道者之一助,其地理天道皆可疑而语涉于趣也,亦纪之,以为谈神仙鬼怪者之一助。”谈助,即是助谈,聊天中感受文化。要求轻松,不要沉重,让文化贴近生活。

  第三,是选摘古迹的眼光,可以说徐兆昺是一位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他所选录的古迹,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得到了保护,而且地方文化工作者查找一些资料非常方便,看到《四明谈助》,会有相见恨晚之感?所以我们寻访古迹的时候可以带上一本《四明谈助》,跟着徐老先生走一次文化之旅。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