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监桥的由来和巨变

    2014年12月22日 11:0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包芳池

  监,帝王时代的官名或官府名。

  五监桥位于包家路与徐家漕路交叉口,横跨包家河。这里地处古代广德湖湖畔。宋代废湖造田后,洪涝干旱灾害不断,农作物歉收,百姓生活艰难,社会动荡。

  据传说,有一年,官府派五位官员到这一带组织民众疏浚河道,修建碶闸。官府的举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官员经常到现场监督和指导。通过农民们的艰苦努力,一批利于蓄水排洪的河网相继建成。很快,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作物有了稳定的收获,群众生活随之改善。这里石桥建成后,人们为了纪念治水建桥有功的五位官员,桥名定为五监桥。

  五监桥始建于何年已经失传,据桥名碑记载,在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由包家大屋孝思堂重修。孝思堂由先祖包礼滨创建,他出身贫穷,后勤劳致富,一生乐意赞助公益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三次修建。可是在一次修建中,由于保护桥名意识不强等原因,施工人员将桥名石碑作桥基石用掉,从此,五监桥名有较长时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它的功劳永存,从咸丰六年重修算起,已经历了156个春秋。

  旧石桥仅容一辆汽车通过,它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10月,海曙区建设局投资400万元实施拆旧桥建新桥工程,该项目由上海三林桥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建设者重质量,抓进度,克服时间紧、天气寒冷等困难,新桥于2011年1月底建成。

  施工一开始,村民十分关注五监桥桥名石碑的下落。2010年10月31日,在拆除现场,沉睡在桥脚水下近半个世纪的桥名碑终于被发现,附近原包家村民将石碑照片报送到海曙区建设局、文管所,区文管所还派人拓去碑文。11月24日,宁波晚报作了题为“拆除现场发现老桥‘身份证’名叫五监桥”的新闻报道。传承地方建桥历史,保护古桥石碑和保留老桥名,是村民们的愿望和要求,为此,海曙区建设局、文管所及施工单位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要求已圆满解决。

  新的五监桥系钢筋混凝土桥梁,其工艺精美,气势宏伟。桥梁及接坡全长84米,宽36米,双向四车道,中间为绿化带,两旁设人行道。桥栏用青石材料,在桥栏不同朝向的醒目位置上装饰八组五监桥大字,还绘有八十四幅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的雕刻图案。

  2011年2月1日正式通车,512公交车沿徐家漕路过这宽阔的桥梁,经阳光嘉园小区过闹市区,抵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古老又年轻的五监桥将为广大群众出行带来更多的方便,为城乡的交通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 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 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