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毋忘 石亦能言

    2015年01月13日 15:0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林宇镇

  宁波府城隍庙大殿的东山墙脚下,立有清光绪十四年的《宁波府城隍庙重建大殿碑记》碑石一组。(下称《重建大殿碑》)这是迄今发现在城隍庙中,除了大门东侧明正统十一年的《宁波府城隍神庙之碑记》外,又一方重要而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碑碣。《重建大殿碑》主碑高220厘米,宽112厘米。鄞县张岳年撰文,慈溪童逊祖书丹、严信厚篆额。附碑高205厘米,宽92厘米。通碑刻工精细,碑文精美,是郡庙所遗存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物。

  城隍庙曾于清雍正十年重建。重建后的郡庙“仪卫森严,规模焕发,涂垩丹壁,卓然改观。”(重修宁郡城隍庙碑记,清,孙诏)这是城隍庙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很重要的重建工程。不幸的是这座“卓然改观”的新郡庙于光绪八年又毁于大火,后于光绪十年重建。民国《鄞县通志》:“光绪八年火,前后殿皆毁。邑绅华志青、张善仿等募资重建。”历史上城隍庙屡遭火灾,屡圮屡葺,但这一次烧得“肖像委诸焦土,栋宇存仅煨烬”。光绪十年重建工程之大之艰也就不难想像。这是城隍庙受灾最严重但也是重建工程最完美的一次,《重建大殿碑》对此作了十分详尽的记述。据是碑所记,大殿重建工程系由“时主洋药榷务”的周晋镳及晋江丁凤年与族人等共同所发起。重建“阅四易寒暑而工竣”,整个工程在光绪十四年方告完成。新庙“变而通之,扩而大之。”“盖像设之尊严,规模之恢宏,气象之钜丽,洵莫与京矣。”但对于城隍庙如此重大和成功的历史事件,《鄞县通志》却廖廖数语且语焉不详,既没有筹款募资的详情记载,也未有工程施工的描述,并特别隐去了周晋镳与丁凤年族人等在其中的作用,史志与碑记在内容上向左,颇为令人费解。

  《重建大殿碑》记述,该次重建的主要工程是大殿与暖阁,其所费的“番钱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圆有奇”, “悉出自洋药商之输助”。大殿之外的工程资费,则系由邑绅募捐而得。所谓洋药商即鸦片商。据此可知,当年重建城隍庙的“募资”,主要源自“凡甬江列肆”的福建、宁波两帮的鸦片商。事实上就是鸦片商建造了郡庙的大殿。大殿是整个郡庙重建工程的重点,鸦片商在光绪十年的重建中所起的是骨干和主要的作用。鸦片商为此化费巨资,所捐也是真金白银,县志原应重墨留名,为何反避而不谈?笔者窃以为,正是因为重建工程中有鸦片商的重要存在,使得编史者笔底犯难,史学家或因有感于鸦片商所捐财富来源的卑劣及目的之肮脏,为民众与历史所不屑和不齿,故无法也不愿引其入志,以免亵渎神明、玷污志书。编志者为有难言之隐,因此,只能含糊其辞,略去真情。《鄞县通志》的语焉不详,也就不难费解了。

  碑由主、附二部分组成,主碑不仅生动描述了“吾郡宁波,古明州也”“据江海要会”的地理形胜。还记述了宁波在五口通商之后“瀛海诸国,舟车相达,琛赆相输求互市”的贸易繁荣景象,以及“而敂关者,莫如印度之洋药,贩运海内,岁以千百万计”,鸦片商在甬“宏来纳往”列店成市的严酷现实。

  历史上,宁波一直以来就是鸦片为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志》记载,清初,英殖民者每每觊觎宁波港,要求来甬贸易,虽均遭拒绝或限制,但非法贸易仍然不断,鸦片交易尤甚,走私飞箭船常常窜入宁波海面,气焰十分嚣张。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