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毋忘 石亦能言

    2015年01月13日 15:0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1842年清廷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次年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1月1日,宁波港以“条约口岸”正式开埠。开埠后输入的货物,主要是鸦片、棉布、煤油……”这里鸦片被列在所有进口货物的首位,可见鸦片肆虐之严重。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鸦片贸易被合法化,在宁波输入量逐年增加。1861—1896年,年均高达6086担,鸦片占洋货进口总额的55%。宁波进口鸦片数量占全国各口岸进口数的10%左右。“诸多洋行倚仗特权,倾销洋货,垄断进出口贸易,且使鸦片汹涌而来。”据《宁波市志》资料,1861年宁波鸦片的进口量为1514担,至1875年,激增至10116担,城隍庙大殿重建的光绪十年(1884)仍高达8444担.。宁波是历史上鸦片虐害最惨重的城市之一,鸦片商利用鸦片荼毒百姓,吸血食髓,百姓因之家破人亡,致民生凋敝,生灵涂炭,是宁波历史极其深切的一段伤痛和恥辱。鸦片商以巨资为城隍神建造了大殿,并留下一块如此恬不知耻的碑记,恰恰是为自己的罪行留下了一份证据,为宁波这一段历史留下了一份生动的证言。

  “一座城隍庙,千年明州史。”城隍庙与宁波的历史息息相关。鸦片战争后,列强横行,鸦片倾销,至国弱民穷,奄奄一息,沦为被世界耻笑的“东亚病夫”。《重建大殿碑记》意在为自己记功颂德,但事实上成了鸦片商罪行的“自首书”,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客观真实、内容丰富的史料。历史毋忘,石亦能言。碑文以别样生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后人铭记了宁波这一段耻辱的历史,这是古城宁波的档案,也是中国遭受外侮的证言。

  这块碑文的重要和生动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的描述,还有在附碑上记录的详尽的财务资料。附碑为《宁波府城隍庙重建大殿並暖阁捐数支目列后》,这是一份详尽的收付清单,类同于现代工程的“总账”。收入部分计分新药(鸦片)“建商”和“宁商”二部分,计有鸦片商号二十二家,共捐番银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二元。其中多的有1594元1角,少的仅只4元,虽捐数高低相差悬殊,然碑记贫富不弃,概列于后,且每一笔捐数均有零数,(除唯一四元无零)想必这是当年社会礼尚的一种特殊的习俗,鸦片商期盼自己的生意(财源)永不到头,余有空间的希望。

  最使人关注和钦佩的是支出账目的精细。民间类似石碑所见甚多,无论修桥铺路、建庙立寺,凡是赞助,即刻碑存名,留芳于世。但城隍庙这方石碑与众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罗列助银收入详情之外,还详细列载了每一项工程支出费用的细账,大至数以千计的暖阁、木连雕花等费用,小到百银十银的余料转账、佣工饭钱。其中尚有石、砖、泥、漆、铜、锡、铅、铁等等辅料的支出,一一明细,不厌其烦。可以让后人概算出当年该项工程细分的规模及费用。支出也是有整有零,锱铢必较。即使是用剩的有限的余料,助给后殿使用,也估量成数,列支成账,可谓无一不详。这种类似今天工程决算的碑文通常并不多见。它不仅真实反映了郡庙大殿修建工程的规模和费用,还客观反映了当时市场的物价水准,具有很强的史料性,留存至今弥足珍贵。

  郡庙大殿一直辟作商场,四壁为货架重重遮掩,所有古碑均少见于人。我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商城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布局调整,恰逢货架搬移,偶然间才见到这块古碑的。我因公差远行在即,仅只匆匆过目即便离去,等到出差回来,该碑又早被华丽的装修所遮盖,再也难见其详,心中为此不无遗憾。直至2007年大殿因再次调整经营布局而装修,古碑方又庐山一现。于是,我即报请区文保所,文保所陈联飞老师亲临现场考证,作了详细的记录,并对有关部门作了妥善保护的指示,同时又请姚光明先生做了拓片和影像资料,完善了对郡庙这一件珍贵文物的保护。目前,郡庙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引起政府和民间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对包括古碑在内的文物正在采取新的保护措施,我们期待,郡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古城宁波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将会有新的解读、新的价值、新的惊喜。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