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月湖周边孝子多

    2015年03月06日 14:5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徐建成

  若论孝文化,其实江北不如海曙。江北的慈城拥有的主要是慈文化,慈湖、慈江等的命名足以证明这点,体现的是慈养(母亲)、慈训(父亲)、慈教(老师),因此慈城取功名成大器的士人较多,兴旺家族的儒商也甚多。虽然出了三孝子(董黯、张无择、孙之翰),但除了董黯名声较大之外,张无择、孙之翰并非闻名天下。若细究,论董黯籍贯,非属慈城,而属鄮县(鄞县),今之海曙。据清代《宁波府志》《纯孝庙碑记》:董黯乃汉代鄮县人,故宅在“郡城中(即宁波城中)渡母桥”,“城中之祠即其故居”。“建祠之初,尚未有城邑,所谓甬水村也。城南祠乃其墓耳”。由此可见,董黯应该算今之海曙人。于是乎,真正的“孝文化”多在海曙,并且多在月湖周边。

  孝闻乌含地名解

  孝闻街临近月湖之正北。街名的来历,就是因为宋代明州(今宁波)出了一位有名的孝子叫杨庆。杨庆可是皇帝诏封的孝子。他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杨庆的父亲体弱多病,久治不愈,由于家里贫穷,请不起郎中看病。杨庆无奈愁云度日,替人家干苦力挣钱。有天夜里,杨庆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位郎中对他说,割人身体上大腿肉,蒸食给你父亲吃,便可使你父亲的病得以痊愈。杨庆醒来后,就照此做了,他父亲果然病好了。后来,杨庆的母亲又生了病,不能进食。杨庆听街巷邻居说,割取人身上的乳房焚之,以灰和药进饮于口,可以治他母亲的病。杨庆又照做,取自己的右乳,以灰和药,使母病逐渐好转。这个故事虽说有封建迷信之愚举,但杨庆的孝行感天动地。宣和三年(1121),明州太守楼异在杨庆的家门前为杨立了一座牌坊,坊上题“崇孝”二字。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听说了杨庆的事迹,又下诏彰表了杨庆。所以,杨庆的孝举,后来载入史册,见载于《宋史·孝义传》,“孝闻”街名由此而来。在孝闻街的西侧有一弄,西至文昌街,便是现在的乌含巷。据史料记载天宁寺西河有乌含桥,原名乌黯桥。为了避董孝子的名讳,改乌黯为乌含,乌含寓意“慈乌反哺”。桥下的一条街,以桥名乌含巷,民国二十四年(1935),河填平了,桥自然没了,巷却保存了下来,巷名也沿称至今。《四明谈助》录了一段董氏重修族谱的序,甬上董黯家族的后裔到明初寻根归祖,“由梅隐先生复居于鄞。”乌含巷,就是东汉著名孝子董黯的后世子孙聚居地。

  丞相孝母易中秋

  南宋时期,甬上月湖最大的望族就是史家,“一门两王三宰相”。史家孝母历有数代传统。最闻名孝道的当属史诏,史诏的孝行曾受到宋徽宗的赏识。史诏,字升之,为宰相史浩的祖父。史诏的父亲史简去世时,史诏的母亲叶氏怀孕才七月,年方二十五岁,叶氏的父母欲夺而嫁之。叶氏誓死守节,泣日:“宁死,非所愿。尚冀遗腹,以续史氏之祀耳。”过了三月,生下史诏,这个遗腹子就成为了史氏幸存的独苗。叶氏是慈溪人,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恶衣菲食,昼夜纺绩,课子读书”(也应了我对江北慈文化的解释)。她不但将儿子史诏培养成才,而且还使史家一度达到小康水平。所以,史诏曾言:“无母氏,几无史氏矣”——假如没有慈溪叶氏,就不会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家。史诏律己很严,对待母亲极其孝顺,誓终身母子不相离,一生布衣,德行高洁。北宋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设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称为“八行”,以此选拔人才。诏史诏补太学上舍太守,史诏以养母为辞,躲避不去就职。宣和年间,帝再诏,史诏不赴任。宋徽宗嘉奖他,赐“八行高士”的称号。

  史诏之后,最大的孝子便是史浩。想当年,史浩在朝为官时,十分记挂已迁居月湖府上的母亲及妻儿。因此,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总要从都城临安赶回明州同亲人团聚。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乡过中秋的途中,因马失蹄而受伤,夜宿绍兴而不能按时返乡与亲人共度中秋佳节。府上老母和妻儿也因他以前年年都及时赶到过中秋,相信他一定会回家来,所以左等右等,但月上中天,玉兔满轮,仍不见他返回。直等到次日八月十六,史浩才匆匆赶到,于是一家族的人在八月十六的晚上,重设供品祭月,共度佳节。史浩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歉意,安慰母亲道,公务缠身,为民执政为首要,不便提前回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们家以后就八月十六过中秋吧。此事在乡传为佳话。从此以后,宁波人习惯于八月十六过中秋赏月,旨在让南宋在朝的宁波官员们,以宰相为楷模,既尽孝道,又不疏失于公务。史浩曾填有一首《念奴娇·中秋》的词作,表达了过中秋的美好心境。词云:碧天似水,看嫦娥摩出,一轮寒璧。桂魄扶疏光照耀,尘界都成银色。万象森罗,羞明卷彩,黯淡唯今夕。风高露重,井梧湿翠时滴。谁信鹤发婆娑,鄮峰真隐,对影为三益。虎绕龙蟠丹就后,一颗清辉的国。不养银蟾,不关玉兔,到处无亏蚀。三千行满,也能飞上璇极。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