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196

海曙新闻网

解密童谣 《踢踢扳扳》

    2020年08月06日 10:3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我们再来追溯这首童谣的来源,清初嘉兴著名学者朱彝尊的《明诗综》一书中,录有一首流传于浙江的明代童谣《狸斑童谣》:

  狸狸斑斑,跳过南山。

  南山北斗,猎回界口。

  界口北面,二十弓箭。

  朱彝尊在他另一部著作《静志居诗话》中,也载有此谣,并自注云:“此余童稚日偕闾巷小儿联臂踏足而歌者,不详何义,亦未有验。”大概朱彝尊儿时就玩过个踏足游戏,可见在清末在浙江嘉兴一带就有这样的童谣流传。据朱秋枫先生考证,这首童谣的最初形态应该是《礼记·檀弓下》篇中之《狸首斑然》歌。这一论点有许多专家也曾指出。

  《狸首斑然歌》全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孔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不托于音也。”歌云: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拳然。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而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故也。”

  这段记载是说:孔子的老朋友原壤丧母,孔子助之棺木,使久不唱歌的原壤大为感动,竟当着孔子的面唱了一首感激之歌。歌中所唱的“狸首之斑然”可能有两种解释,一为用狸首斑纹之美来形容棺木斑纹之美。二为借狸首来比喻并感谢孔子之情谊。狸,又称狸猫,身短而胖,属狐科,但不同于狐。其毛油亮,身上有黄褐色斑纹。在中国古代,狸不仅是宫廷民间的宠物,而且还是吉祥物。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儿童必背之书,从施教者来说,这本来就是一首赞美孔圣人的歌谣,而对于受教者的孩子们背久了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于是恶搞经典,譬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儿童们会恶搞成:“人之初,鼻涕多,流得长,吃得多”。这种例子非常的多,不用一一举例了。现在校园里流传的部分灰色童谣一部分也是恶搞经典唐诗宋词,儿童们即兴编词为游戏所需也是常事。元代至正年间以《燕京童谣》的歌名记录于《古今风谣》中时,其关键一句“狸首斑然”却又变成“脚驴斑斑”,全文引录如下:

  脚驴斑斑,脚踏南山。

  南山北斗,养活家狗。

  家狗磨面,三十弓箭。

  大家读关汉卿的《窦娥冤》里面的反角就叫“张驴儿”,自然好好的人不会取名叫“驴儿”,驴儿自然是骂人的话,而且有专家考证张驴儿并非汉人,这样一来,这首本来就是赞美孔子之意的童谣就变成骂元朝统治者的宣泄的话了。而且个别语句也粗俗。

  到了清末民初,这首童谣就变成像在《鄞县通志》记载里的一样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我们再看一首流传浙南温州永嘉一带的《点指板板》(载《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或许能证明这一点:

  点指板板,点到南山。

  南山北斗,点到渠口。

  谁能做官,做官要清。

  做官勿清,不如烂铁打钉。

  铁钉好回炉,赃官害人精。

  这首童谣明显带着许多对政治的不平之感,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板板,南山”,像诗歌起兴一样了。开头总要来一个。又如汉代的诗后,都要加上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成为一种格式一样。

  从春秋开始一直到现近,从北方到南方,这首童谣与原来相比,早已面目全非了,自然界沧海桑田是寻常事,一首童谣的流传也沧海桑田,就是始料未及的,而且,每流传到一个时代都明显带着一个时代的特征,从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角度上说也是非常之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民国版《鄞县通志》

  2、周作人《儿歌之研究》

  3、朱自清《中国歌谣》

  4、朱秋枫《浙江歌谣源流史》

  5、《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 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