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医生建起“医患朋友圈” 医患原来可以这么暖!
网红和大V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一条消息,立即会引来网友诸多点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医生陈文军也是一名“网红”。
自2015年5月起,陈文军养成一个习惯:为病人诊断结束后随手递上印有二维码的名片。患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接入一款方便医患沟通的手机软件,随时随地和陈文军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还经常在陈文军朋友圈里发布的消息下面点赞、留言,进行互动。如今陈文军的“医患朋友圈”里,好友已经突破1100人。
业余时间,网上答疑
万磊:“陈医生,我今天取了检查结果,检查结果显示……但是约不到你下周的号,该怎么办?”
陈文军:“从检查结果来看,应该没问题。你若是不放心,下周一带片来院区给我看下,光看下报告也就不用挂号了。”
洪英:“陈医生,又要麻烦你。昨天打了提高白细胞的第三针,晚饭后有热度,量了下是39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陈文军:“今天体温如何,自觉症状如何?今天去医院复查下吧,看看原来的手术切口等。”
……
这段医患之间的对话,不是发生在诊室,也不是在病房,而是在一款医患交流的手机软件上。此时,陈文军或许在家里,或许在上下班的路上。
“我花30秒解决问题,也许就能让患者少跑几十公里路,少一天折腾。”陈文军说,患者在网上传来检查报告,交流感受后,就能完成对肿瘤病人简单的随访,既省去了患者看病的费用,也省去了他们在路上奔波的时间。
针对门诊发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陈文军会定期在朋友圈里分享科普短文,最近分享的是门诊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小叶增生,“当晚就收到200多个赞,特别有成就感”。
网络世界,医患交心
和大多数医生一样,陈文军有着一定量的门诊压力,为了让挂号的患者都能得到诊断,分配给每位患者的时间十分有限。“沟通得越详细,隔阂就越少。”陈文军说,既然门诊的时间不够用,就用网上的时间来补。
把电话号码、微信号、二维码名片都留给患者,很多医生担心会被打扰。但是陈文军不这么认为:“从陌生到熟悉,熟悉后变成朋友,和朋友聊天会觉得是负担吗?不会。”
每天,陈文军都要收到“好友”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留言。这些“好友”,不乏陈文军的门诊病人,更有素未谋面的求医者。“陈医生辛苦了”“有陈医生在,让我倍感安心”“晚上11点半收到陈医生的回复,真是太感动了”……这样饱含赞许、感恩的评论和留言,正是陈文军“医患朋友圈”的日常。
聊天页面上,不断有患者发送笑脸符号表达感激之情;也有人发送休息符号提醒陈文军要注意身体;更有患者一看到陈文军在朋友圈发出评选链接,就拉上亲戚一起投票支持。”在寒冷的冬季里,这是绝对的温暖。”陈文军说。
医患之间的对话,不再局限在诊室里那三分钟的问与答,而是转移到24小时的网络世界里。
虽未谋面,也有信任
从陌生到熟悉,从排斥到信任,转变是一次次耐心地倾听和解答。
凌晨3:30,一位患者打电话给陈文军询问病情。陈文军回忆说:“相比我只是睡梦中被叫醒,她已经因为纠结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担心了一整晚,最终电话接通时,她说了太多遍‘不好意思’。”
“大多数患者都尽量体谅医生。尤其是用手机交流时,无法面对面,大家都用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维系着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陈文军说,相比患者主动联系我,反倒是我去主动联系患者比较多。有时陈文军会问他们:“最近有什么不适吗?也不来说一下。”患者们大多都是回复:“我怕你太忙了。”
朱华是武义人,是陈文军的一位门诊病人。为了减少来杭的奔波,陈文军为她联系邵逸夫医院武义分院进行手术。“分院的手术仪器和总院一样吗?我是不是还是去总院更好?”聊天对话框弹出,朱华对手术有些担心。陈文军耐心地向朱华介绍手术团队、器械准备等各个方面,朱华的纠结和疑虑打消了,她说:“我信您。”
几次的网上沟通,让朱华渐渐理解并信赖陈文军:“无论陈医生在出差,还是在开会,他都会抽空回复我的问题。”朱华也开始理解其他医生,“以前觉得医生板着脸挺难说话,现在想想他们白天给人看病,晚上还要在网上答疑,我心里竟然有点儿心疼。”
(为了保护患者信息,文内万磊、洪英、朱华均为化名)
小李摘下“面具”,“小金人”还会远吗?
- ·功夫叙事无方,熊猫卖萌有理02月14日 09:39
- ·韩剧、美剧、院线大片……优酷已备好年夜饭01月28日 16:27
- ·《星战7》一日2亿 光剑一出,谁与争锋01月11日 10:33
- ·12小时破亿!《万万没想到》有“点”猛12月15日 14:39
- ·陈柏霖 我也有很孤单的时刻,可那不是孤独12月05日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