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春抱着心爱的“大头和尚”面具。(资料图片)
“咚咚咚,锵锵锵……”喧闹的锣鼓声中,戴着大头面具的“小和尚”、“老和尚”、“剃头郎”、“柳翠婆”,一摇一摆地走出来时,喜庆的气氛也渐渐浓厚起来。夸张的肢体动作,诙谐有趣的剧情,观众不时被逗笑。舞台上,75岁的马宝春表演得更加起劲,似乎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从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的马宝春,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头和尚”的传承人,已经酣舞63年,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昨日,记者来到集士港镇翁家桥村,见到了这位热心、热情且精气神仍十足的传承人。
通讯员张琦记者叶佳
摄影记者张培坚
【结缘】
12岁登台,开启“大头”之路
“大头和尚”有170多年历史,历经岁月沧桑更迭,其间许多传统舞蹈都因为各种原因销声匿迹,而“大头和尚”却还嬉笑着摇晃着喜庆的大脑袋,笑纳四方百姓。
马宝春和“大头和尚”的美好记忆,是从1954年开始,那时他还是12岁的小孩。
小时候每逢村里有“大头和尚”的演出,马宝春总是会挤进人群里,在人隙之间津津有味地观看。看着大头和尚夸张的肢体语言,村民咯咯大笑,他也跟着乐呵起来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大头和尚憨态可掬的形象深深印在他幼小的心灵。
昨天,在翁家桥村文化大礼堂见到马宝春时,他和记者谈起和“大头和尚”的结缘之旅。
“你看,这个是小和尚,这个是柳翠婆,这些是他们穿的鞋子,这边呢,是我们的演出内容和演出经历。这个柜子里陈列的是我们亲手制作的面具……”在大礼堂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大头和尚历史的屋子,里面的每一个物件,马宝春都怀有深深的感情。
在特制的“小和尚”形象前,马宝春还让记者给他们合了个影。“演这个小和尚都演了60多年,时光真是匆匆啊,想当年第一次登台,才12岁呢。”
【挫折】
家庭贫困,放弃留在上海剧团的机会
读小学时,他有个老师叫冯孝良,是扮演“大头和尚”的民间艺人。老师看到马宝春个头不高,活泼好动,正适合演“小和尚”,就有心栽培他。
“衣服是密不透风的,面具戴着笨重得肩膀都不灵活了。零下摄氏6度的演出,还能跑出汗。”他没想到的是,小和尚虽然是个配角,表演的难度却是最大的,因为“戏份”最多,要扫地、烧水、洗头,从头演到尾,一场跳下来便会大汗淋漓。
不过,因为喜欢这个事情,喜欢带给老百姓欢笑声,马宝春表演得津津有味,一场又一场。凭借悟性和努力,一年后表现出色的马宝春入选浙江省民间歌舞巡回演出团,半年时间里走遍了浙江。巡回演出结束后,马宝春又被上海市文艺馆看中,想把他留在上海,专业培养,可由于家庭贫困,他被父母阻拦最终回家做了一名普通的邮递员。
回家后,闲暇及逢年过节,马宝春仍会和老搭档出去跳“大头和尚”。
【坚持】
酣舞63年
困难不断从未想过放弃
跳“大头和尚”的63年来,公益演出超过1000场,这期间,马宝春不是没有碰到过困难。但是因为真心热爱做这件事,他都一一克服了。
“演出都是免费的,这是我毕生付出的业余爱好。”对于马宝春而言,他演了60多年,从来没收过别人的钱。他说,大家这么爱看,他怎么好意思收钱,而且,市里现在每年都会给他们一定的补助,他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但是,曾经要靠在农田、工厂里奔波忙碌赚取生活费用,演出和排练则安排在工作之余,也考验着每一名参演“大头和尚”的队员。马宝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基本上每周他们都要排练一次,每个月平均有一两场演出,很多人都因为没时间或者嫌累而离开了舞蹈队。因为演员难叫,马宝春不得不常常做“救火队员”,哪个角色缺人就演哪个。
而曾经资金也是大问题,没有钱买新的服装道具,他们只能拼凑旧的,面具有破损,就拿浆糊粘起来。后来,他利用原先的面具,到处讨教老先生做面具的经验,自己琢磨研制出一套工序。
“我是做梦都在想大头和尚怎么能演得更好,我想过,如果连我也放弃了,那其他人肯定都放弃了。还好,我的家人挺支持我的。”与他共同生活50多年的老伴很喜欢“大头和尚”,每次演出总会出现在观众群里,而3个儿子从小就是看着他演的大头和尚长大的。“这一切,都给了我坚持的动力。”马宝春说。
【传承】
老一辈传下的东西
一定不让它断掉
如今,马宝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大头和尚”传承下去。让马宝春庆幸的是,他们在村里找到了第九代继承人翁旭军,这个年轻人的出现让马宝春松了一口气。“老一辈传下的东西,一定不让它断掉。在我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会帮忙组织下去。”
除了师徒传承,还有群体传承。集士港镇在镇中学和广德湖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开辟专门场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或举办艺术节进行相关演出。
管理部门也在积极为“大头和尚”这一省非遗传承做力所能及的努力。集士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镇“一村一品”推动卫星城文化建设蝶变,其中翁家桥的做法就是典型。翁家桥村每周日会举行广场文艺活动,人人参与,最大程度地汇聚最旺的人气。“善满集士港”翁家桥村专场上,非遗传承“大头和尚”这个“一村一品”特色在舞台展示,博得了百姓阵阵喝彩,同时吸引了更多眼球关注非遗这一块内容。
此外,翁家桥村还建立了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平台,旨在弘扬传承《大头和尚》民间舞蹈文化,着力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探索传承人保护有效途径,积累和创造经验,重点培养出一支中青年非遗骨干队伍。同时,积极推进翁家桥村《大头和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跟以前相比,现在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表演内容都有了进一步更新,我们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呢!”马宝春说,省里来的专业老师对节目的舞蹈动作进行了打磨,将原来节目中一些不太合适的情节以及重复的动作作了删改,时间也由原来的40多分钟缩减为一刻钟左右。虽然比以前的版本简洁很多,但主题内容没变,“大头和尚”的魂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