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离去,感动了一座城市。
几天来,宁波市妇儿医院中医诊疗中心102诊室,办公桌上搭脉问诊的工具和厚厚的中医书籍安静地躺着,房间里没有了往日的繁忙。一件别着工作证的白大褂,还静静地挂在墙上——医院主治中医师汪健红,再也没有机会披上它了。
11月2日,这位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好医生,匆匆地走了。汪健红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4岁。
11月4日清晨,近百名患者自发赶几十公里山路,来到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为这位好医生送行;并肩奋斗的同事、相互帮扶的亲朋好友纷纷赶来,哭着作最后的告别;更有数千名患者,在微信朋友圈中,无数次转发信息,悼念好医生汪健红……
紧握的手机
是他对患者的不离不弃
11月2日凌晨,汪健红结束了和家人为期8天的长假,坐上了从上海回宁波的车。车上,大家因旅途劳顿都睡着了,汪健红却看着手机,不停地回复信息,提醒患者第二天找他复诊。数小时前,回程飞机在浦东机场降落,汪健红打开手机时,就有2500多条未读微信消息等着他回应,基本都是患者的留言。
妻子邓永丽说,这次出国旅游,是汪健红难得一次陪家人度假,却成了最后一次长假,“下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34岁的生命因突发心梗猝然而止。直至心脏停止跳动,汪健红仍紧握着手机,一如他平时对患者的不离不弃。
汪健红的微信好友里,有2603名患者联系人。休息时间,他会在微信上与患者交流,回答患者提问,细心地给患者发医嘱信息,了解患者服药后的感受。
邓永丽回忆说,汪健红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常常半夜睡得正熟,手机一响,他就会迅速起身,解答患者问题;为了服务更多患者,汪健红还建起多个微信群,积极推广中医治疗和养生知识。“哪怕是带着女儿出去游玩,他也一刻不停地拿着手机和患者互动,好像家人并未与他同行。”对此,邓永丽没少抱怨。但汪健红说,这样能增加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也更能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11月2日,汪医生刚下飞机就在群里问我女儿高烧的情况,还叮嘱要喝葛根汤,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他就辞世了。”顾女士是最后一位得到汪健红微信答复的人。
凌晨2时24分,邓永丽强忍悲痛,在丈夫的微信朋友圈发出最后一条消息:“汪医生因病去世,所有医疗活动取消。”
上瘾的工作
是他对职业不减的热情
16年前,从小在乡村医生母亲影响下立志从医的汪健红,终于带着梦想走出山村,就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直至考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汪健红在海曙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参加工作,去年3月被宁波市妇儿医院作为人才引进,任中医全科医生。
熟悉汪健红的人都说,他对工作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邓永丽眼里,丈夫的生活永远都围绕着工作,脑子里转的,都是中医如何发展、科室如何发展、自己怎么做才更好。“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他心爱的中医事业上了!”邓永丽说。
苏柯江是汪健红的老同学,也是在海曙区集士港中心卫生院工作时的老同事。他回忆,两人经常在饭桌上就学术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同事闲聊时,汪健红也会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到工作上。
汪健红从医后,始终坚持传统中医诊疗手段,并试图达到常规中药的药效最大化。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成为“名医”,汪健红仅仅用了7年多一点的时间。
让邓永丽心疼的是,每次她劝汪健红“停一停”、当心身体时,汪健江总是这样回答:“我多做点,患者就可以少受点苦!”
贴心的服务
是他对患者坚守的责任
在汪健红的家里,堆满了各种中成药,这些都是汪健红自费购买的。朋友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汪健红说,如果有患者深更半夜向他求助,找不到地方买药,就可以直接上他家拿药救急。
不知从何时起,汪健红开始自费为前来就诊的小孩子,在配药时多准备一包甜菊叶,并嘱咐患者家长记得加到中药里——这样孩子喝起来不会太苦,家长喂药也可以省心很多。这一贴心的小举动,感动了很多人。“汪医生真是一位细心、耐心、贴心的好医生。”市民张璟璟念念不忘汪健红的好。
每次回到老家,只要村里有人来看病,汪健红都有求必应,常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大家诊断;周末有空的时候,他会马不停蹄地走进社区、乡村,为群众传授养生保健知识。
汪健红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更多的患者。前段时间,他联系多位好友一起整理出大量案例资料,准备开发一款软件来提高医生诊疗效率。同学“叶子”哽咽着说:“在约好敲定最终方案的前3天,他竟然永远缺席了。”
在汪健红34岁的短暂人生中,他用踏踏实实的行动,秉持救死扶伤的信念,坚守医者仁心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