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顾东栋)圆形的井盖一打开,一股无法形容的味道立刻蹿了上来。“是不是有点像打碎了的过期鸡蛋?”日前,环卫工人杨国强早早地来到天一广场的一个化粪池入口,他熟练地脱掉脚上的帆布鞋,套进黑色的背带式雨衣里。眼前的这个近6米深的化粪池内全是堵塞的淤泥和遗留的木块,这是他遇到过的最深的池子。
化粪池的前后与两处同样是圆形的井池相连,分别是污水的进口和出口,俗称“三孔三仓”。这里是收纳着这个商圈里各种排泄物的“地下世界”。整个天一片区的生活污水通过弯弯绕绕的管道,最终流向区域内的这18个化粪池与隔油池中。
“每隔上一段时间,池内的容积就会缩小一点,容量接近饱和的时候,就是下井清理的日子。”杨国强说他干这一行已经有15年了,在下井前,他所在班组里的同事要先用吸粪管吸走池里的大部分粪便,帮助他们的班长进入池内后有更宽广的视野。
升降梯从井口伸下去的时候,“地下的世界”可以略微窥见,里面一片漆黑,分不清是过暗还是粪块堆积的颜色。期间,杨国强在腰间栓了一圈麻绳,打了个不容易散的活结。当升降梯降到底端,杨国强顺着梯子爬下去。上面的人不断地提醒他,“一定要小心,感觉不对先上来。”
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杨国强的橙色工作服和蓝色手套,在众人的视野里,一点点小了起来。同事们则张望在井口,等待着来自地下6米的回应。
不一会儿,底下就“升”上一根木头来,紧接着,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依次被“托举”出来。围在井口边的同事们接过沾满粪便的木头则笑嘻嘻地说:“你看,金条出来了。”
随着4根建造化粪池时遗留的木头成功取出,这一趟任务是圆满完成了,杨国强从化粪池爬上来,他的雨衣和工作服背上都是星星点点的粪便,“还好,底下的水不深,刚好齐到胯间。”
这是杨国强和“难坑班”成员们这一天的第一桩活,接下来他们还要去上3、4个地方。如今,更多的时候,他们仰仗着吸粪车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这样成员们就不用冒险亲自打捞。
“这个活脏、累、苦,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干了,但这个活却真真实实地被社会需要着。”杨国强脱下雨衣,摘下手套,过会要回单位洗个澡,但他毫不掩饰地说,这一双手上的味道怕是只有等到退休后才能彻底洗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