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 通讯员房炜 谢芙月)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如果我把四大名著融成一台话剧,我该怎样向观众传达我的观点呢?”四个月前,当海曙话剧中心编剧朱栋接到改编《遇见名著》的任务时,这个问题盘旋在他脑中整整一个月。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四大名著,无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朱栋是个90后,他最终选取了收录在中小学课本中的4个经典片段,通过时下最时髦的“穿越剧”形式,来和观众一起阅读经典。
这是部什么样的四大名著?
“千万不要丢掉人物的上场任务,要在有机的舞台行动中,准确地揭示规定情境。”“台词的节奏要处理好。”3月16日,在白云实验剧院舞台上,演员们正在抓紧时间排练:导演陈霞努力地纠正着演员们的不足,演员们则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地排练着。
与其他娓娓道来的儿童剧不同,《遇见名著》是一部“穿越”剧,讲述了平日里性格张扬、爱好独特的学生“关小西”,忽然有一天拥有了一本具有穿越能力的宝书,穿越进了“四大名著”里,变成名著里的孙悟空、诸葛亮、刘姥姥等人物之后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一部历史感、趣味感、体验感十足的儿童剧。
“我们这部剧非常有看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剧里展现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京剧、越剧、绍剧等很多的戏曲元素在里头,各式各样的唱腔,各种台步、身段表演对观众们来说非常有意义。”话剧中心负责人林勇介绍,为了排好这部剧,他们还专门邀请了戏曲表演艺术家前来指导。
编剧朱栋则希望《遇见名著》能带领观众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主动去学习我们的中国文化,领略名著里面的文化精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去亲密接触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编写此剧的初衷。”
每一次排练,都有新的读后感
“每一次排练,都有新的读后感。”朱栋同样也是剧中的男主角“关小西”,他将每一次的新感悟称之为“新的创作”。
在闭关创作的两个月里,朱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名著、看视频,甚至找了不少野史,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书中的人物。
他向记者介绍了其中一幕戏——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的人设是爱憎分明、聪明机智、敢作敢当,一直以来就比较讨喜。”朱栋说,如果纯粹地演一个“孙悟空”,对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新鲜感。于是,当他“穿越”到孙悟空身上时,他分裂成了两个人——关小西和孙悟空。
“如果是关小西,碰到妖精,内心是害怕和无助,而孙悟空则相反,他会迎难而上。”朱栋通过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表演,传递他对“三打白骨精”的理解——勇气和担当。朱栋说,他在小时候读到这篇课文时,只有对“孙悟空”的崇拜,在话剧的舞台上,他重新读懂了名著。
刘佳琳挑战的人物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对这个内秀的姑娘来说,挑战的不仅仅是不同层次的笑声,还有对王熙凤内心世界的揣摩。“我是这部剧中以笑为主要台词的演员,不同场合的几次笑,反映出这个人物在当时情景的心态。”刘佳琳说,为了这部戏,她重温了《红楼梦》。
在一次次排练中,关小西的成长与名著的解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关小西收获了“责任”的世界观,在“刘姥姥进大观园”,关小西重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前三幕戏的成长历程,让关小西在最后一幕‘空城计’中,和‘诸葛亮’这个人物合二为一,成功击退敌人。”朱栋说。
让观众读懂四大名著
一部话剧成不成功,就看观众买不买账。
“观众的反应出乎我们的意料。”林勇说,上个月,他们在天然舞台进行了公演,观众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甚至在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谢幕三次,观众都没离场。
公演后,林勇在观众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希望在正式演出中有所改进。当问到“《遇见名著》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时,很多观众表示:以穿越剧的形式展示经典,既有文学深度,又有现实的生动,把名著中的知识点演“活”了。也有观众表示,舞台上的每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但是演员的表演又一次带我们进入四大名著。
的确,《遇见名著》基本忠实原著,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大段的台词都来自原著,同时偶尔穿插几句现代词语,比如来客吆喝店小二关小西上菜时说“今天刚发了工资”“咱不差钱”等。语境的古今“混搭”在剧情中点缀得恰到好处,不时引来会心的笑声。
蒋女士带着已经读六年级的孩子看完这部剧,情不自禁地点了一个赞。她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给孩子购买了四大名著,但是孩子平时看四大名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常看了没几章,就搁置在一边。“看了《遇见名著》,对他启发很大,应该能激发他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不过,在正式的演出中,林勇透露说他还埋了不少彩蛋,包括演出互动、经典诗句的解读等等。“明年,我们将继续挖掘中外名著,让观众在书香海曙,体验不一样的阅读。”林勇说。
3月31日,这部不一样的四大名著将在白云实验剧院等候遇见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