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传承保护 活化利用历史资源

擦亮“最具宁波味城区”名片

    2018年05月29日 14:5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全媒体记者朱尹莹孙勇见习记者陈苑)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的黄公林庙,如今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日前,以黄公林庙为主体修缮而成,全市目前最大的镇级博物馆——古林记忆馆正式开馆。

  从一座庙到一座博物馆,其中不仅仅是将宁波现存唯一的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战斗遗址纳入其中,邀请国家非遗项目宁波走书传承人作为“常驻嘉宾”,还将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安排越剧、甬剧、姚剧等戏剧类的演出,为“古林记忆”的载体赋予更多新的历史内涵。

  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辖区内拥有全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区级文物保护点220处,文物资源总量位列全市第一。“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宁波的‘老底子’都能在海曙寻根溯源。”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孙国玲说,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文物资源,正成为海曙文保单位的主要课题。

  “活化”,意味着要因地制宜地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赋予其自我造血功能。早在2013年,海曙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古建筑利用的一系列办法,其中对中心城区内合同到期的区管国有文物建筑定下了明确的规范:坚持公益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入驻的文化项目,必须突出文物古迹公益性的利用。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性文化项目,先后引进民间资本,设立了茶博院、月湖美术馆、甬上名人陈列馆等项目。

  在月湖边的花果园庙,经过修缮改造后,以八行文化陈列馆的形象向公众开放。今年4月,作为该陈列馆的主打项目——八行公益讲堂正式开课,首期公开课邀请了宁波著名文史专家戴松岳从宁波人文角度讲解宁波文化与人物。根据计划,陈列馆将每隔一月开课一次,面向普通大众,将陆续邀请著名学者、名家,深入挖掘地方性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打造一个集主题展示、学术研究、艺术培训、文化沙龙于一体的文化平台。

  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活化”古建筑更是承载了悠悠乡情。“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台湾民众首先想到的是沈光文,尊他为‘开台先师、文献初祖’。”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研究员谢国旗说,但在十年前,由沈氏宗祠改建而成的沈光文纪念馆曾因门庭冷落,一度被改为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如何赋予古老建筑新的生命?谢国旗通过大量资料搜集、整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文物古迹进行价值展示,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012年,沈光文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通过这一平台,在之后的这几年里,甬台连年举行沈光文塑像返回故里、《纪念沈光文论文集》台湾首发等多项两岸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在天一阁举办的“华夏忠魂,辉耀两岸”——“光文故里说乡愁”沈光文诞辰405周年纪念活动上,约100位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沈光文先生,铭记他拓荒台湾文化的伟大历史功绩。

  “传承保护,做好历史资源活化利用。”海曙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海曙将依托宁波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的有利契机,以环月湖文保建筑群为重点,在保护历史价值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创意空间、咖啡馆和民宿等利用方式,探索历史建筑功能合理与可持续利用模式及路径,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大对“十月十”、“高桥会”等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非国有民办博物馆发展,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擦亮“最具宁波味城区”金名片。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朱尹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