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八旬老兵出版3本著作80余万字

    2018年07月30日 15:4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记者丁梦莹 通讯员沈晨舒

  “这篇文章写的是战争年代,伤员才十七八岁,受伤了也不哼一声。那时候,我对生命肃然起敬,每一个生命都是坚毅刚强的。”近日,在望春街道天一社区的活动室里,两鬓斑白的老人正在为社区里的孩子讲故事。

  85岁高龄,每天坚持写作;至今,已创作长篇小说《葱郁园林》、传记文学《蜗牛的足迹》、杂文集《语林荟萃》等80余万字的作品。日前,记者在天一家园见到了这位名叫王世绪的老人。

  王世绪出生于山东,曾是一名军医,转业后担任宁波第二医院副院长。“我们家兄弟7人,我排行老四。”从王世绪老人寥寥几言中不难看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父母养育7个孩子是多么困难,而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王世绪老人13岁之前,上过几年学堂,也曾下过煤窑。在战争年代,家中贫苦,1945年,王世绪13岁,经人介绍,于当年10月入伍参加八路军。尽管只赶上了抗日战争的尾巴,但自从加入人民军队,到退伍转业,王世绪头上的军徽,一戴就是33年。王老从入伍开始,便担任了医疗兵的角色。

  解放之后,王世绪曾在金华、宁波任职。尽管小时候上过3年的学堂,但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为了更好救死扶伤,王世绪选择进入大学进修。“我考大学也有波折,曾经被推荐上去,结果在摸底考试的时候,因为不及格,又被退了回来。”王老说起自己求学经历时,并没有回避挫折、失败,“后来,我一边工作,一边读夜校,先考上预科,一年后,成功进入到重庆第七军医大学。”

  1963年10月,王世绪完成大学学业,到宁波军分区任职。从在军队救死扶伤,到转业至地方,为人民群众除病祛痛,王世绪一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任职至1998年。

  退休之后,王老学习过京胡,去过老年大学学书法。但是,最爱的还是写日记,他说:“退休之后,整理自己以前的日记,回想几十年的人生路,就想着要完整的写成一本书。”

  记者从社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王老视力不太好,眼疾困扰其30多年,但这样的困难,并没有难倒王老,他至今仍笔耕不辍。别看王老年逾八十,却十分健谈,从他朴实的言语中,从他书写的文字里,这样一位历经新旧中国交替、从坎坷一路走来的耄耋老人的人生历程,渐渐清晰。

  “刚开始写书的时候,我这眼睛就不太好使了。”王老露出一丝遗憾,“因为视野区域受限,有时候会把字写到一块儿去,有的时候会串行,就比如像9吧,角度不对的话,看起来就像是0。”即使眼疾对写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王老仍执着地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

  从2000年起,王老开始整理自己的日记,并根据亲身经历,塑造“强生”一角,成书《蜗牛的足迹》并出版。“《蜗牛的足迹》带有自传性质,我就想通过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中国从旧社会走过来,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而且对于个人来说,即使出身贫寒,只要自强不息,蜗牛也能爬到树梢。”

  2008年,王老开始了长篇小说《葱郁园林》的创作,目前也已经出版。“我在08年的时候,被咱们小区聘为了‘天一家园和谐促进员’,我就想着,怎么来跟大家讲一讲和谐。”说到写《葱郁园林》的起因,王老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王老闲下来的时候,特别喜欢给社区的孩子们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的经历,孩子们也都特别喜欢听。”社区的工作人员言语间毫不掩饰对王老的敬佩。

  采访中,王世绪老人一直捧着印刷好的书,沧桑的手抚摸过一页页纸张,像抚摸自己孩子那样温柔:“写书就是为了圆梦,把我所见所想所闻以及这一生的经历都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一直写作的动力所在,我会坚持下去的。”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丁梦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