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续大治
人物名片:崔德海,海曙区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2003年退居二线,致力于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
人物感言: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化养老需求日益增大。构建社会化养老模式,要依靠政府,依托社区,并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积极作用。
走进位于西北街的海曙区敬老协会崔德海办公室,能看见桌上、沙发上放着厚厚的剪报、杂志和书籍,上面密密地标注着阅读记号。“养老服务工作需与时俱进,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真正将养老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今年73岁、已退休多年的崔德海说。
2003年退居二线后,崔德海看到报纸上提出“居家养老问题”,便萌生了致力于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想法。崔德海的第一步从筹备和创办区级老年大学开始。“老人对学习的需求非常大,但当时全市只有一所市级老年大学。”崔德海回忆,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2003年10月8日,海曙区老年大学的前身——得名于当时民政部“星光计划”的宁波星光学院开学。“学院开设了电脑培训、歌舞、器乐等20多个班,首批1000多个学员名额被一抢而空,反响非常热烈。”回忆当时的情景,崔德海依旧很兴奋。当年,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实施“星光计划”先进个人。
一炮打响,崔德海“乘胜追击”。他多次走访海曙区社区,了解到“居家养老”是老年居民的普遍期待。同时,在反复研读国外和我国专家对养老问题的研究著述后,他向海曙区政府提交议案,提出“通过社会化运作,建立为老服务义工队伍,组建专业服务队等方式,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
让崔德海开心的是,他的建议很快得到实施。2004年3月,海曙区选取了17个社区,开全国先河,首创“政府扶持、协会运作、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并在2005年覆盖全区。2008年,凭借这一创新,海曙区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这是宁波市赢得的首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奖牌。
接着,崔德海将目光投向破解老年人精神孤寂的“精神养老”难题。2008年,筹建宁波首家“居家养老照护中心”,成立宁波银龄单身俱乐部;2009年,在全国首创“社区养老议事会”,在全市首创“三合一”家庭团队。
说起这些创新,崔德海如数家珍:“银龄单身俱乐部成员从成立之初的17人,发展到如今的1112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单身老人服务俱乐部;‘社区养老议事会’集结社区老年人骨干,解决了很多养老具体问题;‘三合一’家庭团队由社工、义工和医生组成,与单身独居老人、特殊慢性病老人结对服务,真正让老年人生病时有人医,孤独时不寂寞。”
2013年,崔德海关注“失独老人养老服务”难题,他带领海曙区敬老协会,推出“关爱失独老人养老”项目,在海曙76个社区建立“并肩行”照护团队,依托海曙区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形成互助养老服务组织网络,这一项目获得当年“全国社区服务优秀项目奖”。
近年来,崔德海还提出“以老助老”的理念。他认为,“以老助老”互助式养老,一方面可以弥补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老年人自身的作用,让老人在精神上得到敬重、在情感上得到慰藉、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尊严、不孤独、心情愉悦地养老,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从养老到享老,年过古稀的崔德海依旧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乐此不疲地破解养老难题。他表示:“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担当,为政府分忧,这就是我的养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