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我们的村晚”唱响幸福歌

    2019年01月29日 14:4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唐慧晔 孙勇 通讯员汪科达 叶荷雅 吴佳怡 潘海峰)

  连日来,“我们的村晚”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海曙遍地开花,农村文化礼堂再次成为“年味集中地”,近一个月来,十余场大型村晚密集上演,百余位草根明星将老百姓的好日子,编成歌、排成舞、搬上台。利用村晚这个舞台,海曙不断探索着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途径,全力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漂洋过海外国友人献演村晚舞台

  日前,洞桥镇前王村在文化礼堂举办村晚,庆祝新春的到来,犒劳村民一年的辛勤劳作,表达对所有关心前王村发展人士的感谢。在这其中,两张“国际脸”格外引人注目,来自西班牙和布隆迪的外国友人乔恩和罗兰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登台,中西方文化在此相互碰撞,将村晚气氛推向高潮。

  记者在当天的村晚现场看到,乔恩率先上台,带来手风琴演奏串烧。他穿着背带裤,静静地坐在舞台中央的木板凳上,悠扬的音乐声就这样从他的指缝间流出。随着音乐节奏变得欢快,乔恩也跟着活泼起来,他边拉着手风琴,边走到了舞台边缘,与观众进行眼神互动,台下的村民深受感染,一个个都打起了节拍。听着音乐声和掌声彼此交融,乔恩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束追光打下来,他那白花花的络腮胡子显得更加俏皮可爱。据介绍,乔恩来到洞桥已经有段时间了,他非常喜欢洞桥的群众文化,为此,他还加入了镇里的草根艺术团,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紧接着,布隆迪人罗兰登台亮相,与本土音乐爱好者一起表演中英文二重唱,当她高挑的身材穿上中国红礼服,空灵的嗓音在礼堂内一遍遍回响时,现场又爆发出了一阵接一阵的热烈掌声。罗兰告诉记者,目前,她就职于洞桥镇的一家企业,听闻有村晚,没有过多考虑便报名参加,“我非常享受和村民一起排练的过程,这是我未曾有过的体验,感觉真是太棒了。如果还有下次,我非常愿意再来参加。”

  “这是一次尝试,从效果来看,非常成功。”洞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贝春芬说,近年来,镇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外国人在辖区企业就职,村晚的舞台也为这些人提供了融合的平台,“它是本土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拉近了外国友人与本地老百姓的距离,更增进了他们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未来,我们计划创新并延续‘村晚’传统,让这方小舞台发挥更大的效用。”

  植根乡土农村群众秀出文化自信

  当村晚的序幕缓缓拉开,石碶街道车何渡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何春芬在舞台下会心一笑,“圆梦了,各村联手举办一出好戏的愿望实现了。”

  和往年相比,今年车何渡村的村晚有了很大变化,他们一改之前自家办村晚的习惯,牵手横涨村、星光村和建庄社区,共迎新春。基于此,该村村晚的舞台产生了“化学反应”,各村文艺团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将舞蹈、快板、宁波走书等各种文艺形式与各村发展实际相结合,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文艺节目,展现着村民对新春的美好愿望。“节目虽然有些‘土’,但讲的都是你我的故事,加上台上演员都是身边熟识的人,大家看着都很开心。”车何渡村村民项水芬说。

  “参与文艺节目编排、表演的村民越来越多了。”石碶街道文化站负责人说,这几年,随着辖区内各村文化礼堂的相继建成,越来越多的居民在一些热心文艺骨干的带领下,以文化礼堂为根据地,创作了不少具有乡土气息的文艺节目,广受村民好评,“就说车何渡村的春风艺术团吧,目前成员已达百人,多次应邀到附近乡镇去参加演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草根明星团’。”

  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鄞江镇。鄞江镇悬慈村的不少村民“上了舞台能演戏,卸了戏妆能种地”,在今年的村晚舞台上,甚至还有不少全家上台表演的动人故事。该村妇女主任沈华英告诉记者,以前过年,村民聚在一起,娱乐消遣无非就是下下棋,聊聊家长里短,文化礼堂建成后,大家一同练舞、听戏、看自己的村晚,不仅年味浓了,村风民风也变好了。“村晚用优秀的传统节目、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还让不少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经由村晚舞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沈华英说。

  “村村礼堂有节目,村民人人是演员。”这样的景象在海曙渐成现实。“‘我们的村晚’讲述着乡村百姓的文化故事,传递着乡音、演绎着乡愁、凝聚着乡情。基层群众的表演和创作热情,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全面绽放,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在这里巩固提升,小小舞台不仅呈现了乡村传统文化、乡风文明建设,更是乡村文化自信自觉的精神家园。”区文礼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措并举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村晚,让我感受到了深藏于乡村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明天。”“因为村晚,我能跟这么多不认识的人一起过节,大家围在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我相信,海曙乡村的未来肯定越来越好。”1月25日晚8点30分,2019“我们的村晚”在合唱声中落下帷幕,可前来的村民、游客却坐在位置上不舍散去,他们说,村晚带来的感动和喜悦,还在心头持续。

  文化兴盛,乡村是基;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如何借力礼堂村晚的“吸粉效应”,引导乡土文化回归,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海曙不断积极探索实践,依托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充分挖掘好村晚的草根性、互动性,不断注入活力、提升品质,让村晚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2018年,海曙依托文化礼堂,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创新开展了礼堂“文艺结对”“文化结亲”“团队结盟”等三结活动,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走进文化礼堂,为提升今年村晚的文化品味、节目质量、地方特色等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目前,区文联下属11个文艺家协会已与26个文化礼堂“文艺结对”,22个城区社区与22个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村开展“文化结亲”,多支区精品、一级文艺团队实现大“结盟”,组团走进文化礼堂,开展文艺培训、流动展演,有效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的资源供给。

  对于“三结”活动带来的成效,何春芬深有感触:“这一年,区文化馆多次下乡指导村里文艺骨干开展精品创作,文联的各协会也多次深入乡村,挖掘地方特色,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村风有了很大改变。”何春芬说,起初,他们只是奔着“创作几个优质文艺节目就好”的念头开展活动,如今,村文艺骨干的创造力都被激活了,文化礼堂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周一戏曲队排演,周二腰鼓队、舞蹈队排练,周三大家唱……“其实,咱们村的‘村晚’天天都在上演。”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振兴,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振兴。如今的海曙,文化正大大方方地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中央,发挥着振兴乡村的特殊作用。“村晚,是乡村振兴中的一段乐章。我们将持续做深、做好这篇文章,真正让村民唱主角,发挥好他们在农村文化舞台上的‘造血功能’,激发新的海曙乡村文化活力。”区文礼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慧晔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